关键词
犹斗困兽与笼中之鸟
作者: 王铁男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分析   《大雷雨》   女性形象   《雷雨》  
描述: 《雷雨》和《大雷雨》分别是曹禺和亚·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成名之作。这两部作品虽然出自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却有着天然的契合。两部名剧都以“雷雨”命名,由“雷雨”贯穿全剧,以具有鲜明“雷雨”性格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作品的时代特征,最后都以一场振聋发聩的大雷雨结束全剧。这种惊人的相似性背后究竟反映了什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现有的资料和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了解,本着在吸收以往研究者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的原则,本论文作者将用荣格的原型理论与悲剧美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雷雨》和《大雷雨》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分析
Sue Bridehead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New Woman in Jude the Obscure
作者: 王榕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外国文学   英国小说   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对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从维多利亚末期这一时代背景出发,对“新女性”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定义,以及新女性的特点进行研究,同时考查这一历史时期女性的地位、社会理想的女性形象、以及新女性为争取自身的权利所作的努力。 第二章立足于小说文本,通过苏与社会规范的冲突和她反传统的价值取向,详细论述了苏是维多利亚时期新女性...
寻根:非洲祖先文化在托妮·莫里森作品中的表现
作者: 王蓓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份   非洲文化   祖先   女性形象  
描述: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从1970年起至今,她共著有八部长篇小说。本论文通过对其中四篇小说《所罗门之歌》(1977)、《柏油娃》(1981)、《宠儿》(1987)、《爵士乐》(1992)的分析,探讨了莫里森作为一名美国黑人女作家,不仅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更受到非洲传统文化影响的一面。笔者通过对渗透于该四篇小说中的根植于非洲大陆的黑人民间传说、神话以及一些非洲宇宙哲学如相信神灵、祖先灵魂和非祖先灵魂的存在等等的分析,发现这四部小说享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强调祖先的重要性,这也是非
对边缘人生的真诚书写:试论严歌苓的小说创作
作者: 王峰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边缘人   人性   边缘人生   叙述策略  
描述: 一 为边缘人生书写的可能(一)行走于边缘处的作家舞蹈演员、军人、战地记者和作家这几个词语简单地勾勒出了严歌苓的人生轨迹。严歌苓小说的主要人物多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平凡人,这与她自身颇有戏剧性的边缘人经历不无关系。这段切实的边缘人生的体验,为她日后书写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边缘人的故事提供了丰厚的积淀。行走于边缘处的严歌苓,不仅体验着自己丰富的人生,同时也体验着人类身上更广阔的感情与苦难,并借着心灵与世界的联系,通过对“边缘人的人生“的真诚书写,引导我们对于人性进行更深刻的思考。(二)在边缘处停留作为一名新移民作家
颠覆性别程式: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的性别模式
作者: 王柳媛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性别程式   男性解放   女性困境   性别平等  
描述: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女作家,也是当今英国文学界的一棵不老松。莱辛总是具有超前意识,不论是种族隔离、女性,还是梦、疯狂、无意识,以至核武器、地球的命运等等,在人们关注之前,她就在作品中涉及了这些问题。同样地,在性别关系的认识上,她也没有受到性别程式的束缚,而是超越了这个局限,创造出了许多个性鲜明且不同寻常的角色。在她的作品中,有新时代的职业女性,也有与传统观念格格不入的男性。莱辛试图通过小说人物来颠覆传统的性别程式,但她并没有向我们展示一个女强男弱的社会
宗教的精神和世俗的观照
作者: 王芹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许地山小说   人道主义   终极关怀   多教趋一  
描述: 本文试图分析许地山小说中存在的双重世界,即宗教的世界和世俗的世界。许地山强调宗教与现世人生的密切关系,认为只有当宗教有助于人的生活,注重人的生活时,才能体现其最高价值。在这个基础和前提下,他对佛教、道教和基督教作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以谋求诸宗教的沟通,形成了“多教趋一”的宗教观念。与此同时,他将宗教义理与亲情观念相融合,将对“有情”的赞颂作为联结其宗教观念和世俗生活的重要纽带。在世俗层面上,许地山表现出人道主义诚信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关注,由于其宗教情怀的介入,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又表现出强烈的终极关怀倾向,试图
论《红楼梦》的女性观
作者: 王倩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观   《红楼梦》   成就  
描述: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现实主义巨著。作者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尽心血进行创作,“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甲戌本的题诗,道出了这伟大著作问世过程的非同一般。《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全书以贾宝玉和众女儿的生活为中心,主要叙说了一个勾连甚广、显赫一时的贾府及四大家庭由繁盛到衰败的过程。鲁迅曾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二百多年来,关于它的研究著作不断出现,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拓展
对《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萨拉的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王燕   来源: 天津理工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性政治   女性主义   性别话语  
描述: 约翰·福尔斯是英国当代文坛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一问世,就获得了广大读者和文学评论界的好评,被誉为后现代小说永恒的经典。围绕着作者对作品中女主人公萨拉这一形象的精心塑造,不少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本文则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通过对小说文本的具体分析,解读女主人公萨拉这一人物对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女性形象的彻底颠覆,从而说明在萨拉反叛传统、自我放逐的背后,是其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对男女平等、精神自由的不渝追求。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概述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对该小说的主要研究方
疯女人伯莎.梅森与《简.爱》
作者: 王嫣娜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疯女人   简.爱   伯莎  
描述: 从小说的艺术结构来看,研究者们一般认为,《简•爱》中疯女人伯莎的出现是这部小说的败笔。更有论者批评它是情节剧小说模式的必然结果,它使小说的真实性大打折扣。而实际上,不管是从作品的内在蕴含、外部情节、还是艺术风格来看,疯女人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小说艺术结构完整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小说的内容来看,首先,疯女人丰富并突出了作品的反抗主题。她其实和简一样,都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和男性压迫的反抗者,但她的反抗却比简的更大胆、更直接、更无所顾忌。其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疯女人使简•爱的形象更为丰富和完善,并
漫长且有希望的突围
作者: 王传举   来源: 南昌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女权运动   女性的主体地位   嬗变   突围  
描述: 莎士比亚、夏洛蒂·勃朗特、弗吉尼亚·伍尔夫和玛格丽特·德拉布尔,这四位作家在其各自的作品《威尼斯商人》、《谢利》、《到灯塔去》和《中年》中,分别塑造了一系列出色的女性形象——波西亚、谢利、莉丽、凯特。本文以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发展历程为背景,分析了四位女性为寻求自身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而对生存境况、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进行的挑战和突围,在漫长且有希望的突围中,她们也经历了女性意识的延续和变化。 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导言部分简要介绍英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以及给社会和女性带来的影响;第一章指出在早期的女性
< 1 2 3 4 5 ... 9 10 1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