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略论古今工笔人物画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作者: 王春月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形象塑造   创作   仕女画  
描述: 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潮流,每一代人也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标准。在历代的中国绘画中,女性形象一直是画家取材的重要对象之一。中国仕女画,从古代到当代,在风格上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对仕女的形象也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在信息化和科技化迅速发展的当代,画家依然热衷于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女性题材的绘画多样化发展。在古代画家对女性形象的描绘都是以当朝统治者的审美眼光为标准的,而对女性的美的理解,就是男人对女性美的认同标准,因此每时代都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导致仕女画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在当代,生活的发展和变化给艺术创作增添了
美国《读者文摘》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符号学分析
作者: 王潇曼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美国《读者文摘》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符号学分析
克里姆特壁画创作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王爱华   来源: 河北联合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克里姆特壁画创作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英译过程中女性形象的变化研究——以《碧奴》及其英译本为例
作者: 王宇超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英译过程中女性形象的变化研究——以《碧奴》及其英译本为例
莫言长篇小说主题学研究
作者: 王晓燕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题学   意图   莫言   人物   主题   长篇小说   意象  
描述: 莫言自80年代登上文坛,其小说不管在文体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对中国的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其创作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轨迹,莫言始终在用一种奇异而新鲜的艺术感觉来重新认识我们民族的生命和文化心理。本文在主题学宏观视野的关照下,分析莫言长篇小说的几大主要主题、人物、意象及其意图的指向。本文主要对莫言的十一部长篇小说所涉及的主题类型、主题人物、文本意象、意图指向做主题学的研究,力求对莫言的长篇小说做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文主要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莫言长篇小说的主题类型。莫言在作品中所涉及到的主题有
开启现实与虚构的想象之门——刘庆邦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王晓晨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开启现实与虚构的想象之门——刘庆邦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中国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王亚辉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历史剧  
描述: 中国电视荧屏上的历史剧可谓泛滥成灾,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纷至沓来、无止无休,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它们的特点不约而同地表现为对封建时代男尊女卑政治建构、社会形态、生活情状、思想观念的一再搬演,乐此不疲,女性形象在历史剧中被严重弱化和扭曲。 在整个文章结构上,本文首先对历史剧进行了界定,即本文仅对历史题材电视剧进行探讨,而不论其他各类剧种,并从历史剧的定义、分类、特点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剖析。 其次,本文引入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将女性主义介入传媒领域、电视领域、电视剧领域乃至其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的情况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王晓玲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十七年   革命历史小说   女性形象  
描述: 近几年来,军事题材的影片、电视剧陡然增加起来,革命历史小说的改编也融入了这一浪潮之中。除去一些外部的机缘外,我们也应该承认这些改编的可能性与文本本身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分不开的。革命历史小说并未因时间的逝去而失去它的当代意义。本文选取女性形象这一切入点来分析“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主体分为四部分,以现代革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作为基点,重点分析了“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通过对两性关系中作为个体的女性,在革命战争中归入集体的女性以及其中的特殊类别——知识女性的分析,来展现这一时期女性形
时空延异下的文化改写与重构:《唐传奇》英译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王春燕   来源: 三峡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时空延异下的文化改写与重构:《唐传奇》英译女性形象研究
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王亚男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阅读策略   茨威格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菲勒斯主义   女性形象  
描述: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但当今的文坛似乎对他视而不见。正如John Fowles所说:“斯蒂芬·茨威格在1942年去世以后,遭受了本世纪著名作家经历过的最黑暗的封杀”。因此本文作者想尽她所能及的努力,唤起周遭文学爱好者对于茨威格的兴趣。 在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和《恐惧》中,茨威格凭借他深厚的心理洞察力,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然而,对于这些女性形象的文学评论都无一例外地采取了菲勒斯批评原则,即父权制角度。因此,茨威格笔下
< 1 2 3 ... 114 115 116 ... 152 153 15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