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红字》中基督精神在海斯特身上的体现
作者: 王田风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红字》   基督精神   海斯特   体现  
描述: 一八五零年出版的《红字》因其深刻的内涵,至今仍受到众多读者的青睐。该作品中渗透着象征主义、心理描写、圣经原型、复义性等文学元素。自该部作品问世以来,批评家们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运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解读分析和评判,诸如心理分析,原型批评,以及女性主义不等。很多评论家将评论的焦点集中于海斯特这一女性形象。本文亦从海斯特这一女性形象入手,探讨基督精神在其身上的体现。绝大多数评论家认为,海斯特是一个积极的女性形象,一个哈钦森式的新型女性,她敢于反叛清教权威和父权人物。然而,对于《红字》这样一部富有包容性和延展性
《列妇传》模式类型研究
作者: 王红晓   来源: 重庆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西汉时期   刘向   模式类型   女性形象   《列女传》  
描述: 《列妇传》模式类型研究
美在川西:论李劼人“大河小说”中的艺术美
作者: 王洪美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劼人与大河小说   空间美   女性形象   地方语言   艺术美  
描述: 独创性是艺术生命的不竭源泉,真正的作家必有独具的风格。衡量一个作家艺术成就高低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看他给我们带来了多少前人未曾涉足、后人难以超越的文学新元素。独特新颖且不失普遍意义的作品往往具有恒久的文学价值,川籍作家李劼人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成绩斐然。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李劼人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姿态,他以现实生活为创作根基,用他手中那一支令人羡慕的笔,鲜活地还原了地域性风土神韵、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样态、心理状态、语言口吻等,给后人呈现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川西世界。李劼人善于开采外显世界里的各种内隐的美。他有
宋代宫词研究
作者: 王春婧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七绝联章体   宋代   宫廷生活   宫词   颂美与讽谏  
描述: 发展的一个良好开端,自建《宫词百首》后,后世的宫词创作蔚然成风。其创作主体上至帝王妃嫔,下至文官皆有所作。其内容多为描写历代宫廷内部生活,甚至包括一些在史书中都难以找到的封建皇室的轶事。其体制上采用
梅卓小说研究
作者: 王文婷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梅卓   新古典主义   藏传佛教   女性形象  
描述: 本题以长期勤奋创作、近年来日益引起评论界关注的藏族女作家梅卓的小说为研究对象,将探讨的范围覆盖梅卓的小说创作。全文分三章。第一章是“梅卓小说的女性人物”论述梅卓给予长久关注和重点表现的女性人物。本章具体分析了梅卓笔下三种类型的女性形象——高蹈爱情理想的当代藏族青年女性形象、身处各种复杂关系的中年藏族女性形象、忠贞宽容的老年传统藏族女性形象,归纳了这些女性人物的共性:外在形态的美丽;内在性情上的温婉而坚忍,备受艰辛却依然舒展自然,宿命却达观。带着为何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女性形象面貌迥异的问题意识,从藏族文化心
Henry Miller: His Craft of Fiction
作者: 王庆勇   来源: 南开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支离破碎   自我重建   亨利·米勒   污秽的语言   传记批评   女性形象   现代主义的狂欢   阳具意识  
描述: 亨利·米勒(1891-1980)是美国当代一位颇有影响的作家,但却因其独特的艺术手段而饱受争议,其众多的作品也因为过多的性描写而一度在英美国家遭禁三十年。他在世时一直受到一些人的诟病和另一些人的推崇,死后又很快被人遗忘。米勒的代表作《北回归线》问世以后,批评家的目光往往停留在它露骨的性描写上,或赞米勒为“自由和性解放的先驱”,或称其为“男性沙文主义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米勒作品的解禁,越来越多的批评家开始关注他,并从文化、宗教、文学、语言、思想意识、叙事结构等诸多方面来解读他的作品。在英美学术界
《我的安东尼亚》与《啊,拓荒者!》的双性同体解读
作者: 王晓燕   来源: 青岛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气质   双性同体   男性气质   薇拉·凯瑟  
描述: 薇拉·凯瑟以描写西部边疆、歌颂拓荒者精神而闻名于世。她被认为是20世纪20年代最富盛名的乡土小说家。《我的安东尼亚》和《啊,拓荒者!》是其拓荒者小说的代表作,都描写了女主人公在荒芜的土地上获得成功,实现自我的过程。自出版以来,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讨论,然而,很少有人从双性同体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从双性同体角度分析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亚历山德拉和安东尼亚,深入挖掘女拓荒者的双重性情特征。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述这两部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论题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是正文,由三
红色电影:潇湘电影制片厂的品牌研究
作者: 王嵩松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湖湘文化   红色影视   品牌追求   潇影集团   革命战士  
描述: 建国以来,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红色影视一直活跃于荧幕之上。红色影视一直备受我国影视界的重视。随着红色影视的被重视以及市场经济的刺激,作为七大影视集团之一的湖南潇湘电影集团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创作出一大批优秀革命题材影视作品,使潇湘影视集团在影视界获得较高的荣誉。红色影视也逐步成为潇影的重点特色产业之一绪论部分概述了本选题的背景,确定了“红色影视”的内涵及其发展历史。进而陈述了选题的意义以及红色影视的研究现状。第一章“红色影视的生成境遇”,从国家政策入手,分析潇影集团逐步成长的过程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再联系
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潘金莲形象
作者: 王晓文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潘金莲形象   重塑   20世纪中国文学  
描述: 在中国文学史上,潘金莲形象及其相关的故事情节从问世起,就引发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在《水浒传》之后,有兰陵笑笑生的市井小说《金瓶梅》,还有像沈璟创作的传奇《义侠记》这样的“水浒戏”相继问世。在古典文学中,潘金莲都是以一个淫邪的坏女人的形象出现的,这个形象集淫荡、美丽、恶毒等种种特征于一身,被视为印证着“女人祸水论”的典型,潘金莲就是以这样一种“美而坏”的形象被定格于历史的尘埃中。直至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欧阳予倩先生创作的话剧《潘金莲》中,她才褪掉了身上那层妖冶淫邪的色彩,摇身变成了一个敢于反抗封建伦理道德
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所罗门之歌》
作者: 王英英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斯皮瓦克   身份   后殖民女性主义   黑人女性   《所罗门之歌》  
描述: 本文旨在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这一视角来分析《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女性身份和主体性的重构,从而为这部作品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黑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使她能够以特有的视角来审视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并以小说这种形式来关注和记录黑人女性的命运。后殖民女性主义产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由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批评理论。不同于西方女性主义,这一理论强调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尤其是第三世界女性的呼声和诉求。《所罗门之歌
< 1 2 3 ... 38 39 40 ... 47 48 4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