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儒家伦理对近代日本女性的影响
作者: 王慧荣   来源: “新视野下的世界妇女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在朱子学被奉为官学的江户时代(1603-1867),儒家思想在日本异常兴盛。《列女传》、《女诫》、《女论语》、《女孝经》等儒家女训也随着中日间频繁的书籍贸易而传入日本。成为当时日本社会规诫、教育女子的重要教材。儒家所倡导的三从四德、贞专顺从、敬事公婆等道德伦理也为封建时代日本妇女所须遵守的金科玉律。进入近代以后,在文明开化旗帜下,日本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浪潮。有知识、有教养,能够承担起教育子女成才之重任的欧美女性形象受到日本社会的推崇。培养欧式女性成为明治政府大力创办女子教育的核心目标。然而这种全盘西化的趋
丁玲笔下的母亲语言与女性话语
作者: 王丹红   来源: 全国第十一次(国际)丁玲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在丁玲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她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以莎菲、曼贞、贞贞、杜晚香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备受学术界关注与评价,毁誉交织。其中的母亲形象姿态各异,光芒四射,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众多人物画廊里的女性话语和母亲话语共生共存,但确实呈现不同的特点,我们有必要去辨析与开掘,以丰富和开拓丁玲作
从性别对抗到多元化书写——论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新走向
作者: 王艳芳   来源: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新世纪   多元化   性别关系   女性文学  
描述: 各种迹象表明,新世纪的女性写作已经走出世纪末年幽闭和自恋的低迷状态,一方面接续1990年代女性历史构建的执著努力,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此前颇为剧烈的性别对抗。新的民间女性形象系列的出现,新的男性形象的在场与重塑,新的性别关系的思考和建构都意味着女性写作多元化时代的到来。
从文学语言角度解读《母亲》和《魍魉世界》中的母亲形象
作者: 王丹红   来源: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多彩画卷——丁玲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丁玲描绘母亲的作品为数不少,在其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文学语言的角度分析她笔下的母亲形象特征,还是很有价值的新课题。在此尝试以《母亲》关于放足的八个自然段、曼贞回忆故乡的一段及其《魍魉世界》中因为我终于……黯然良久一段为例加以分析,探讨母亲形象的变化。《母亲》写于1932年,丁玲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塑造了二十世纪初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形象,写出了她们的艰难处境
丁玲笔下的母亲画廊
作者: 王丹红   来源: 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群,特别是莎菲系列形象,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和重点。但是以曼贞为代表的母亲系列形象尚未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虽然曾经出现过的对《母亲》、《新的信念》、《杜晚香》等作品的评述中,涉及母亲形象,然而,对此进行全面而又深入的探讨,在丁玲研究领域仍是一片待开垦的绿地。关注过丁玲的研究者肯定意识到,"母亲"在丁玲生命和创作
从清妃剧"甄嬛传"看满族女子服饰色彩的独特美感
作者: 王鸣   石敏   来源: 2015中国色彩学术年会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满族服饰   影视女装   色彩文化   独特审美  
描述: 女性人物的服饰,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服饰所固有的东方神韵和审美风采。服饰色彩文化是《甄嬛传》所描写的众多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环,服饰体现人物个性特征,印证人物社会地位,传达人物审美意象,是电视剧中塑造人物、情节发展的重要内容。论文全方位地研究《甄嬛传》中清代满族服饰色彩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服饰在表现和塑造人物上的作用、各种不同地位、性别的人物的服饰、一些典型服饰的款式、色彩的运用等。
第三届妇女发展与进步国际学术研讨会概述
作者: 王庆仁   来源: 第三届妇女发展与进步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民族女性   妇女发展   妇女权益   知识女性  
描述: 本文对第三届妇女发展与进步国际学术研讨会进行了总结。文章认为:本届研讨会比上两届研讨会在学术上更有深度;在学术研究方法上有了长足进步;妇女学应用研究更加突出;知识女性研究更为突出和深入。
周恩来、邓颖超与潮汕妇女运动
作者: 王勉   林凤鸣   来源: 周恩来同志在潮汕学术讨论会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周恩来、邓颖超与潮汕妇女运动
《先妣薛恭人年谱》的叙事立场及薛绍徽形象
作者: 王同舟   来源: 秋瑾、徐自华、吴芝瑛、吕碧城暨近代女性文学高层论坛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先妣薛恭人年谱》的谱主系近代福建女作家薛绍徽。薛绍徽病逝于宣统三年(1911)闰六月,1914年她的著作《黛韵楼遗集》家刻刊行时,以其子女陈锵等人的名义撰写的《年谱》就附在书后。这是一份给人带来惊喜的文献,在中国文学进入"现代文学"阶段之前,我们还没有发现由女性作家本人或亲属发布的如此详细的作家生平资料,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把谱主
一段不容忽视的沉潜期——论五四前刘半农与《中华小说界》的结缘
作者: 王国伟   来源: 秋瑾、徐自华、吴芝瑛、吕碧城暨近代女性文学高层论坛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刘半农   翻译   中华小说界   创作  
描述: 《中华小说界》是民初中华书局的"八大期刊"之一。刘半农不仅参与了期刊的编辑,而且翻译、创作了众多小说作品与诗歌、戏剧、杂谈等,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刘半农的著译小说,较为注重社会意义与文学意味,对于开启民智、针砭时弊,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中华小说界》的早期文学生涯,为刘半农投身新文化运动进行了思想与创作蓄积。
< 1 2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