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后现代女权主义批评与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研究
作者: 王思懿   来源: 新科教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后现代女权主义   女性话语   种族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   性别  
描述: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后现代女权主义是当代西方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一股哲学文化思潮,是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合流与互动的产物。少数族裔妇女认为,不仅性别,而且种族、文化、阶级等诸多因素都参与了女性主体建构。华裔女性写作研究以多元视角丰富我们对女性的认知方式。本文通过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对在美国多元文化发展的潮流下的美国华裔女性文学进行梳理。
传统文化浸润下的古典女性诗词
作者: 王爱红   来源: 西江文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典女性诗词   女性文学   传统文化  
描述: 古典女性诗词不仅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渊源。古典女性诗词在传统文化的观照下,从前期的“闺怨”题材到后期明清时期的表现女性意识和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的理想,直接或间接影响或促成了“五四”时期和新时期女性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走出女性心灵的樊篱--新时期女性文学若干心理症结的梳理
作者: 王琳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新时期   女作家   女性气质   女性心理   女性写作   弗吉尼亚·伍尔夫   女性文学   女性自我意识   爱情乌托邦  
描述: 新时期女性写作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从一开始,女性心理便成为女作家们注目的重点。本文对这一时期女性文学(主要是小说)中所反映出的若干心理症结作出梳理,对文学的性别问题、女性爱情观与价值观、女性气质、女性幽闭心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勾划出80—90年代女性文学的心理流变轨迹
“以女性民俗实践者为中心的情境研究”探索
作者: 王均霞   来源: 民俗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境化知识   妇女   女性民俗实践者   现象社会学   民俗学整体研究观  
描述: 作为女性学与民俗学的交叉学科,女性民俗研究拥有“关于妇女”与“为了妇女”的双重使命,但以往的研究因将女性民俗实践者抽象成普遍意义上的“妇女”而导致了女性民俗实践者在研究中的缺席/失语。“以女性民俗实践者为中心的情境研究”将女性民俗研究置于中国民俗学研究的整体框架下,通过对中国民俗学整体研究观的借鉴与反思,同时借助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情境化知识”概念以及现象社会学的相关理念,尝试构拟一种个体的女性民俗实践者及其视线在场,并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考察具体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女性民俗实践者与女性民俗文化的互动关系的女
爱的探寻与爱的解构——张洁文学创作主线研究
作者: 王虎   来源: 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的解构   张洁   女性文学   爱的探寻  
描述: 张洁作为新时期文学中女性作家的代表,她的大多数作品是围绕着对"爱情的探寻"的主线展开的。张洁小说的创作阶段是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对爱的思索,直到对爱的解构,始终在探寻着爱情的价值与意义。张洁的成长经历伴随着共和国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作为女性无法脱离具体的历史时代,处在传统伦理与革命需求的双重压制下。张洁作品通过对爱的痴迷、爱的困惑、爱的反思直到对爱的解构,展现了女性在男权压制下的痛苦与无奈;表现了处在传统向现代转型期的女性,所面对的爱情、婚姻与生存困境;开拓了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广度与深度。
爱的探寻与爱的解构——张洁文学创作主线研究
作者: 王虎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的解构   张洁   女性文学   爱的探寻  
描述: 张洁作为新时期文学中女性作家的代表,她的大多数作品是围绕着对“爱情的探寻”的主线展开的。张洁小说的创作阶段是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对爱的思索,直到对爱的解构,始终在探寻着爱情的价值与意义。张洁的成长经历伴随着共和国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作为女性无法脱离具体的历史时代,处在传统伦理与革命需求的双重压制下。张洁作品通过对爱的痴迷、爱的困惑、爱的反思直到对爱的解构,展现了女性在男权压制下的痛苦与无奈;表现了处在传统向现代转型期的女性,所面对的爱情、婚姻与生存困境;开拓了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广度与深度。
论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蒙昧和觉醒
作者: 王芳   来源: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觉醒   少数民族女性文学   蒙昧  
描述: 古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一直演绎着“闺怨”的情绪。“五·四”反封建浪潮 ,使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开始在社会变革、改造中表现女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建国后十七年时期 ,而女性意识的蒙昧与觉醒正是造成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多年狭隘创作模式和第一次大的转型的内在动因
关于死亡的女性书写——《生死场》与《生死十日谈》比较研究
作者: 王艳丽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孙惠芬   《生死场》   死亡   萧红   《生死十日谈》  
描述: 萧红的《生死场》与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是相隔近百年东北女作家表现东北乡村生死主题的两部小说。两部小说的异同展现出东北农村近百年所经历的社会历史变革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境遇和精神世界的变化;而在文本中体现出的女作家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对人类的悲悯情怀却是不变的。这两部小说展现的历史画卷和作家的情怀也纠正了人们对女性文学的刻板认识。
女性文学的检阅
作者: 王绯   来源: 中国作家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界妇女   中国作家   他者   不知疲倦   生命化   文学史   作品   女性文学   女性解放思想   性别  
描述: 这一期的《中国作家》,以纯然女作者的阵容(除一篇纪实作品外),迎接读者的检阅。当这个“性别”的方队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似乎暗示着刚刚过去了的属于全世界妇女的节日,对于文学特别的意义。一年一度的“三八”,也许应该看作是对“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内涵的一个不知疲倦的提示,一种别具一格的注释。它带给文学的是,女性自觉而独立地走进这一领域的资格凭证——她自己的一支笔。这意味着:女性不再因为没有笔,只有自己生命化作的墨水和纸,而沦为一个被读和被写的“被动之我”,她们再也不会一味地充当“他者”
从水仙花到谭恩美: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文化身份的萱变
作者: 王树振   来源: 南北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身份   嬗变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  
描述: 从水仙花到谭恩美: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文化身份的萱变
< 1 2 3 ... 12 13 14 ... 69 70 7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