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王颖】搜索到相关结果 42 条
-
向全市妇女致以节日问候
-
作者:
张瑾申美
王颖
来源:
西安日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节日
妇联组织
城乡妇女
西安
合法权益
座谈会
妇女节
群众性
妇女组织
家庭成员
-
描述:
向全市妇女致以节日问候
-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韩剧中的女性形象:以《仍想要结婚的女人》为例
-
作者:
王颖怡
来源:
新余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仍想要结婚的女人》
女性主体意识
女性同盟
韩剧
女性主义
-
描述:
进入21世纪,韩剧迅速风靡亚洲,影响扩展至全球,其原因大多都跟剧中光芒四射、魅力十足的女性形象有关,剧中不少女性形象身上体现出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韩剧《仍想要结婚的女人》中的女性形象在价值观、文化思想等方面与传统女性有着巨大差异。
-
两个耐人寻味的女性形象:曹七巧与司猗纹
-
作者:
王颖怡
来源: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男权中心社会
私人领域
传统婚姻/家庭制度
他者
-
描述:
本文试图从比较《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与《玫瑰门》中的司猗纹两个女性形象入手,来探讨两时代下的女性的变化发展过程,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男权话语下的存在状态与存在方式。
-
不做棋子,你还想做什么 话剧《浮沉》
-
作者:
王颖杰
来源:
上海戏剧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职业女性
职场
文化底蕴
主题
棋子
下棋
话剧
当代
女性形象
思路
-
描述:
继《杜拉拉升职记》、《米娅快跑》之后,又一出改编自畅销小说、并且同样是描述当代职场女性的话剧《浮沉》被搬上舞台。如果说,《杜拉拉升职记》是写了当代职业女性的一种生存方式——在公司找个有背景、靠谱的上司谈恋爱;《米娅快跑》就是替那些暂时找不到靠谱上司的职场
-
虚拟世界女主角代言人:唐嫣
-
作者:
王颖鑫
梁栋
来源:
数码世界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唐
女主角
虚拟世界
代言人
神秘
女性形象塑造
《仙剑3》
Plus
-
描述:
金秋的午后,身为HP Photosmart Plus B209a的首位神秘用户,唐嫣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在《仙剑3》,《梦幻诛仙》.《熊猫人》乃至现在的《风云2》中,唐嫣将一个个虚拟世界的女性形象塑造的精灵剔透,她笑称自己几乎成了“虚拟世界女主角的代言人了”。
-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女性观
-
作者:
王颖奕
王莎烈
来源: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意识
女性观
恐惧与焦虑
莎士比亚
-
描述:
本文通过莎士比亚的两部罗马悲剧和四大著名悲剧探讨了剧中反映的至高无上的父权意识、贯穿全剧始终的"阉割情节"以及莎翁笔下的两极化的女性形象,从而认为莎士比亚在其悲剧中反映的女性观是保守的、守旧的,比其在喜剧中反映的女性观更具有悲观性和失望感。
-
歧视还是接受:析《杀死一只知更鸟》中Aunt Alexandra和Scout体现出来的种族歧视文化冲突
-
作者:
王颖慧
来源: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杀死一只知更鸟》
种族歧视
亚历山大姑姑
斯各特
接受
-
描述:
《杀死一只知更鸟》是一部描述美国种族歧视的作品。通过对小说中两个女性人物Aunt Alexan-dra和Scout的比较,可以更清晰的体现出美国内战以后人们对黑人的态度转变:从极度的歧视到理解性的接受。
-
新疆妇女运动的兴起
-
作者:
刘云
王颖
来源: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运动
新疆
-
描述:
本文阐述了30年代新疆妇女运动的概况。
-
女权理性视野下的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
-
作者:
王颖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理性
现代理性
女权理性
女性写作
-
描述:
20世纪中国的女权理性是在“五四“启蒙运动传统理性与现代理性的激烈交锋中诞生的 ,作为现代理性分可分割的一部分 ,女权理性在整整一个世纪之中 ,伴随着时代、政治和文学思潮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同时 ,也给女性文学带来了不同的价值评断力量 ,本文立足于 2 0世纪女性写作的文本 ,细致梳理了女权理性与女性写作繁琐微妙的复杂关系
-
从秋瑾诗词的悲秋情结看秋瑾与“秋士之悲”
-
作者:
王颖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秋文学
中国古代
中国文学史
诗词
伤春
悲秋意识
秋瑾
忧患意识
女性文学
中国女性
-
描述: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以拆字法将"愁"巧妙地阐释为"心上秋",显得十分有趣。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中国古代饱经忧患的文人悲秋情结的曲折反映。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始,历代文人就在这凛冽的秋气中徘徊、高歌或悲鸣。长久以来,悲秋与怀人伤别、羁旅飘零、悲士不遇等主题相联系,不仅外化成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而且内化到文人的心理结构中,成为一种深厚的意识与无意识的混合与沉淀,即"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