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王欣】搜索到相关结果 23 条
-
王蓬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简析
-
作者:
王欣星
来源: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淳朴灵秀
坚韧勇敢
时代特征
女性形象
王蓬
短篇小说
-
描述:
王蓬的短篇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众多命运不同的女性形象,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能够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女性人物的理解和同情,赋予了她们女性特有的淳朴灵秀、坚韧勇敢的性格特征,以及浓重的时代特征。
-
解读《小妇人》中女性人物的写作特点
-
作者:
王欣欣
来源:
语文建设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妇人》
写作特点
女性人物
-
描述:
十九世纪后半期,奥尔科特写成的长篇小说《小妇人》是美国女性文学领域的杰出作品之一。这部小说的故事线索是马奇先生一家以及四个女儿的感情故事,作者借助文中刻画的打破社会束缚的女性形象,表明了自己所认为的"新女性"。本文重点解读这部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写作特征,希望能够为读者深入理解这些人物形象提供有益的参考。
-
琵琶文曲的传承与创新
-
作者:
王欣洁
来源:
北方音乐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琵琶文曲内容丰富,有抒情、歌景等不同类型,而其中较典型的题材多为刻画古代女性心境的作品。与其它传统音乐作品如戏曲、歌舞等的差异为琵琶音乐中透露出的女性形象更凄美、清寂,展现了在女性地位低,身不由己的时代中国女性特有的哀怨心理,传达的是独特的人格魅力。刘德海《陈隋》主要是在琵琶文曲《汉宫秋月》的基础上慢慢演变而来的,二者关系密切。
-
琵琶文曲的传承与创新——《陈隋》与《汉宫秋月》的比较分析
-
作者:
王欣洁
来源:
北方音乐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陈隋》
传承
《汉宫秋月》
创新
-
描述:
琵琶文曲内容丰富,有抒情、歌景等不同类型,而其中较典型的题材多为刻画古代女性心境的作品。与其它传统音乐作品如戏曲、歌舞等的差异为琵琶音乐中透露出的女性形象更凄美、清寂,展现了在女性地位低,身不由己的时代中国女性特有的哀怨心理,传达的是独特的人格魅力。刘德海《陈隋》主要是在琵琶文曲《汉宫秋月》的基础上慢慢演变而来的,二者关系密切。因而本文对这两首作品从多方面着手展开对比,以进一步认识刘德海在新编《陈隋》中所展现出的对传统的传承与创新理念。
-
宝贵着自己的一方园地:评长篇小说《天眼》
-
作者:
王欣欣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家
马瑞芳
天眼
爱情
传统美德
长篇小说
当代女性
作品
女性形象
女性文学
-
描述:
作为女人,我更多地关注着女人写、写女人的作品,作为长期生活在高等院校的人文环境中的一分子,我更喜欢看的是反映高等院校生活的作品,所以对马瑞芳教授(回族)的作品格外的偏爱。她的作品,以学识为文,格调高雅,旁征博引,处处洋溢着书卷气,且又幽默风趣,给人以“阳春白雪”的味道。 生活阅历确定作家选择的题材,马教授作为学术圈内的人,“宝贵着自己的一方园地”(冰心语),凭着对教授、学者、专家们的思想品格、生活脾性有着深切的理解和洞察,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为经、以凝重深刻的思考为纬,以自己的学问积
-
论大众传媒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女性文学的关系
-
作者:
王欣
来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关系
大众传媒
女性文学
双刃剑
-
描述:
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从宏大叙事的价值观转向个人化、私人化,女性主义文学得到迅猛发展,堪称是女性文学思潮的绚烂期,同时也是大众媒体逐渐占据社会主流话语地位的时期。以图书、杂志、影视、网络四种大众媒体主将与女性文学的关系为例,以发掘它们在推动女性文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和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
台湾当代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
作者:
王欣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女性形象塑造
台湾电影
-
描述:
台湾当代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
女性主义观照下的文学翻译:评朱虹翻译的《男人和女人 女人和城市》
-
作者:
王欣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朱虹
社会性别身份
《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
-
描述: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性主义与译学结合的产物。女性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影响着译者的翻译行为,社会性别在翻译中扮演着其特有的角色。女性主义译者的性别意识和女性主义观点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她们的翻译实践,她们从性别角度发掘文本中男性至上主义和性别歧视。本文主要讨论译者如何通过翻译去除原文本中对女性的歧视性描述,在译文中建构女性身份。西方激进女性主义译者通常采用增补,前言,脚注,“劫持”等多种翻译策略,强调女性经验,突出女性形象。其目的是希望通过翻译和意义传递建构女性身份,最终建构女性主体性。 西
-
王安忆《长恨歌》影视改编的性别叙事研究
-
作者:
王欣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长恨歌》
叙事
影视
性别
-
描述:
1995年,当代著名女性作家王安忆发表了她的散文体长篇小说《长恨歌》,反应不俗,于2000年获得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大奖和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论界对此文本的评价甚高,有人称它为“王安忆的颠峰之作”,有人甚至称它为“中国当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这部优秀作品先后被改编成话剧、电视剧、电影,获得多重阐释的空间。在这部经典的长篇小说中,女性面对人生和爱情时所表达出来的独立自主的人格和精神,是作家表现的重点。因此,本文拟从小说《长恨歌》小说文本与电影、电视叙事文本进行细致全面的比较,来体察不同的传播媒介形式在文学活动
-
中国现当代女艺术家的自我图像:艺术史书写与文化批评
-
作者:
王欣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我图像
女艺术家
目光
商品性
现代性
身份认同
性别
-
描述:
中国现当代、女艺术家、自我图像,这三个词汇作为同一种学术研究的线索,汇聚并贯穿于整个艺术史书写以及文化批评之中。它们既指出了一种基于女性图像的中国艺术史的研究背景,又将在具体的书写和批评维度之内得到更加准确而丰富的关联性。 贯穿论文的关键问题在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特定的历史维度和文化实践中,女艺术家的自我图像遇到的描写与改变表明:其徘徊于西方现代主义与父权制基础之间,并屡屡遭遇认同的困境;第二,资本流通所形成的商业化都市与消费经验进入并渗透到女艺术家的图像表征中,使之呈现为对历史时代以及社会建制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