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浅析苔丝性格中的乐观精神
作者: 王春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苔丝   乐观精神   心理神态   行为旁白  
描述: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小说,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以《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苔丝最为突出,被誉为哈代的悲剧女神。苔丝是一个善良、美丽、聪明、能干、坦诚、坚贞的女性形象,一个近于完美的女性。读完《德伯家的苔丝》之后,觉得在对苔丝的研究中还有一点的缺失,那就是苔丝性格中乐观的精神,在遭遇不幸的前后,振作精神重新生活,与克莱尔的相爱,被克莱尔抛弃后的苦苦等待,以至于最后的杀人,都被她性格中的乐观精神所支配,正是这种乐观精神才支撑着她走完短暂的一生。本文从两个方面浅析苔丝性格中的
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研究
作者: 王春娜   来源: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简·爱   英美文学   女性  
描述: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对女性形象的刻画。这些角色在对呈现社会思想意识、传统观念习俗、转递著者思想等方面饰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由于社会背景、文化差异、以及性格的不同,她们的命运也截然不同。英美文学作品所塑造出来的女性人物形形色色,如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德瑞拉夫人、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吉卜赛女郎艾丝美拉达、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里的简·爱、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娜拉等,在这里笔者主要针对女性人物形象进行简单的研究。
1980年代的青春与精神书写:评于晓丹长篇小说《一九八○的情人》
作者: 王春林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年女性   中国作家   叙事方式   正文   小说文本   小说作品   长篇小说   毛榛   女性形象   人物形象  
描述: 让我自己都始料未及的是,翻开《当代》杂志2009年第2期之后,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居然会是于晓丹的长篇小说《一九八○的情人》。于晓丹,哦,这个于晓丹就是那个我记忆中的于晓丹么?没问题,应该是的。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总觉得于晓丹这个名字,对于那些曾经经历过那难忘的
对一种小说观念与书写方式的检讨——重读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作者: 王春林   来源: 新文学评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周克芹   许秀云   茅盾文学奖   小说创作   思想艺术   书写方式   长篇小说   人物形象   女性形象   小说观念  
描述: 回想起来,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是1982年的事情,距今恰好整整30年时间。尽管在时间长河中,30年不过一瞬,或许是因为世事变迁太大的缘故,现在说起1982年来,已经似乎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了。30年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我们的文学写作,我们对于文学的理解和认识,我们的艺术审美观念,其实也
2010年代的山西长篇小说创作
作者: 王春林   来源: 五台山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家干部   作家   山西   小说创作   现代性   小说文本   小说作品   长篇小说   女性形象   辛亥革命  
描述: 简略地回顾一下1949年共和国成立以来山西的长篇小说创作,就不难发现确实存在着一个从无到有而且逐渐走向高潮的过程。"十七年"期间,山西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形成了一个后来在文学史上被称之为"山药蛋派"的小说创作流派。从小说文体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
当代印度女性的新形象:论R.K.纳拉扬《画广告牌的人》中的黛西
作者: 王春景   来源: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画广告牌的人   印度女性   黛西   R.K.纳拉扬  
描述: 纳拉扬的长篇小说《画广告牌的人》塑造了印度当代社会的新女性形象黛西。黛西摆脱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束缚,与家庭、社会和男性的关系超越了传统规范,献身社会事业成就了自我。这一形象比纳拉扬早期作品中的新女性具有更深刻的女性解放的思想内涵,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印度女性新的精神面貌,也体现了作家对女性的新观念。
明代小说中的“言情”对后世言情文学的影响
作者: 王春燕   湛芬   来源: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   言情   明代   小说  
描述: "言情"一直是文学作品不可缺失的内容。作为以小说为文学代表的时代,言情在明代小说中有很大程度的体现,它所具有的特殊而又丰富的内容对中国后世的言情文学有很大的影响。研究明小说中的言情,不仅可以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了解明代小说,而且可以全面把握中国言情文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它所具有的特点,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的转变过程,具有一定的文化和审美意义。
女性生命的咏叹──评蒋韵长篇小说《栎树的囚徒》
作者: 王春林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事视点   《栎树的囚徒》   家族小说   家族故事   女性人物形象   小说文本   蒋韵   长篇小说   女性形象   原创性  
描述: 女性生命的咏叹──评蒋韵长篇小说《栎树的囚徒》
女性生命的咏叹--评蒋韵《栎树的囚徒》
作者: 王春林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事视点   家族小说   家族故事   苏柳   女性人物形象   小说文本   蒋韵   长篇小说   女性形象   文革  
描述: 可以说蒋韵是在进入九十年代之后,也就是说在她的文学写作生涯已经延续发展了十多年之后,才真正步入了自己的艺术成熟期,才真正地提炼融铸出了自我富有独创意味的艺术个性。据称蒋韵对“忧伤”这一字眼十分感兴趣,因而才特别地被毛时安先生的一篇题名为
试论“家庭苦情”系列对“伤痕文学”的艺术超越:重读张平1980年代的“家庭苦情”系列
作者: 王春林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伤痕文学   家庭苦情   张平   艺术超越  
描述: 张平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其小说处女作《祭妻》之所以在当时伤痕文学的小说创作潮流中,显得有些不同流俗,至今看来仍然没有被完全地遮蔽和淹没,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兰子这样一位带有一定的精神超拔性,别具相当人性深度的悲剧性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姐姐》讲述的依然是一个类似于《祭妻》的悲剧故事。《姐姐》之所以能够在当时众多的小说作品中脱颖而出,能够被评为1984年度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同样与小说成功塑造了姐姐这一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女性形象有关。与当时的伤痕、反思小说作品中普遍地把历经反右、文革磨难
< 1 2 ...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