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纳博科夫《洛丽塔》中的视觉消费
作者: 衡杨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纳博科夫   男性凝视   视觉消费   图像   《洛丽塔》  
描述: 《洛丽塔》作为纳博科夫最偏爱的一部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既最负盛名同时也最具争议。通过亨伯特的口吻讲述了他对继女洛丽塔疯狂追逐的过程。文本中塑造的视觉消费社会与当时真实的美国社会呈现出了惊人的相似。大量的图像,鲜明的色彩以及电影与绘画技巧的频繁使用充分地反映了纳博科夫对视觉消费的回应。不管亨伯特怎么强调他对洛丽塔的爱,他的追逐过程其实只是受视觉欲望驱使的消费行为,借此纳博科夫表达了他对视觉消费的强烈反对。作为跨学科概念的视觉消费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在视觉文化背景下,一切涉及消费的视觉因素与特征。因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玛丽的悲剧命运——从黑格尔悲剧理论角度进行分析
作者: 徐杨   来源: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剧理论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黑格尔   命运  
描述: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一位杰出的美国剧作家,也被称为是现代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悲剧,他的悲剧作品对整个戏剧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作者本身就有着自己的悲剧观,作者认为生活本身就是悲剧,而戏剧就是生活,戏剧史生活的本质与展现形式。而本文则运用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来进行另一个角度的分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继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之后西方最为卓越的悲剧理论。本文将运用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来分析这部剧作中女性人物玛丽的悲剧命运。
“女性文学”,独霸市场
作者: 杨扬   来源: 环球人物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生意义   市场   文学形式   “女性文学”   都市女性   女性读者   女性阅读   单身女性  
描述: 在英国,什么书最好卖?什么内容最不怕新媒体阅读的冲击?答案出人意料,是专门写给都市女性、笔调轻松的“女性文学”。这种文学形式兴起于上世纪末期,内容浅显趣致,描绘家人、朋友、爱人之间的故事,又幽默又有正能量。现在,“女性文学”更加细化,有专攻青年女性读者的“少女文学”;也有让成熟女性阅读的“熟女文学”,探讨中年单身女性的人生意义;甚至还有专供女性教徒阅读的“基督教女性文学”。
论左翼女性文学的身体政治
作者: 杨一丹   来源: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身体政治   现代性   左翼女性文学   复调  
描述: 在左翼女性文学文本中,表层叙述结构与深层意义的分裂不仅使小说在民族主义的表象之下具有了性别主义的立场,以身体为通道的思考也在客观上表现了个人解放和社会解放的矛盾,呈现出对“革命”本身的反思。文本中呈现的身体伦理叙述因对革命意识形态有所保留而具有了某种政治意味,在以女性身体为阵地的政治话语争夺中,承接新文化运动的“个人自觉”的伦理传统和左翼的政党伦理表现出强大的主体间性,呈现出一种未完成的对话状态。文本在客观上显示了反抗人民伦理的身体性政治倾向,这正是作家文化记忆中现代性伦理要求的回声。
叙事革命与身体政治:奥地利当代女性文学中的实验性书写
作者: 杨植钧   来源: 德语人文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奥地利文学   符号穹若   阴性书写   实验性书写  
描述: 在奥地利文坛叙事实验与语言批判进入高峰期的上世纪70—8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也达到了高潮。后结构女性主义一方面为分析当代与经典文本提供了新的理论手段,另一方面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们的创作,使得美学和叙述上的抵抗直到今天仍然是奥地利女性文学的一个核心特征。本文尝试以克里斯蒂娃的"符号穹若"理论为基础,从拆解线性叙事时间、分裂叙事声音和诗化叙事语言三个方面对奥地利当代女性先锋文本中"实验性书写"与"阴性书写"两者之间的互动模式进行一次初步的探索。
《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意识
作者: 杨苗   来源: 青年与社会(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文化传统   女性文学   女性自我意识  
描述: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1882—1941)是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锋代表,小说《到灯塔去》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向现代主义小说转型的代表作品之一。《到灯塔去》带有鲜明女性主义特征的文学作品,伍尔夫将女性的话语、女性的角色和女性的价值观融入到作品中。文章试图以文学文本和女性文学为其研究对象,重新审视了西方文化传统;以女性经验和女性对生活的反映,肯定女性自身价值和重建女性自我意识,恢复女性的社会地位,赞扬女性对社会文化做出的贡献。
爱的建构——张洁早期作品中的婚恋观
作者: 杨晓霜   来源: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构   张洁   婚恋观  
描述: 在历代文学作品中,爱情总是一个与女人密切相连的永恒主题。女性文学亦始终高唱着爱情的悲欢离合。在不同的作家笔下,爱情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作为女性作家的张洁,在其创作初期一直怀揣真爱梦想,构想着美好而和谐的两性情感关系。在这个时期的作品里,看到的是纯真无瑕的真爱,感受到的是男人对女人的呵护与关爱和女人对男人的崇拜与追随,上演了一出出“天堂里的爱恋故事”。
一瞬烟火:浅论梅娘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作者: 杨洁   来源: 黑河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生存状态   梅娘  
描述: 梅娘是东北和华北沦陷区文坛一位享有盛名的女作家。她的创作深切关注女性命运,思考女性前途,探索女性出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用一双女性的眼,一颗女性的心,一支女性的笔,传达出一种深厚的女性意识。梅娘的文学创作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与价值。
解读简·奥斯汀《爱玛》中爱玛的恋爱观念
作者: 杨廷勇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婚姻观念   门第观念   情节设置   社会形势   奥斯汀   小说作品   心理描写   文中   终成眷属   写实性  
描述: 简·奥斯汀的小说作品往往不涉及严峻的阶级斗争与黑暗的社会形势,她的视角往往细腻独特,具有女性文学的光辉。在《爱玛》这部作品中,她更多地尝试写实性的手法,不避讳当时历史背景下强烈的门第观念,主人公爱玛在前期自负、势利的个性特点,等等,用巧妙的情节设置串联了文中每个人的爱情与婚姻,并在最后突出了爱玛与乔治的终成眷属。全文
《野草在唱歌》中“他者”的斗争和反抗
作者: 杨国伟   来源: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他者”   《野草在唱歌》   女性   黑人奴隶  
描述: 《野草在唱歌》反映了多丽丝·莱辛的写作的两大关注点:女性的挣扎和非洲殖民地的社会状况。女性文学和后殖民文学视妇女和黑人奴隶为被剥夺了话语权的"他者"。女性在以男性力量为主导的社会中受尽压迫;黑人奴隶同样地被殖民地的白人势力所欺凌和压制。但不可忽视的是妇女和黑人奴隶不断在对压迫进行斗争和反抗。通过对殖民地日常生活的真实描写及大量的对主人公的心理描述,《野草在唱歌》给我们展现了以玛丽和摩西为代表的妇女和黑人奴隶的生存境况,及他们是如何在压迫中挣扎斗争,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反抗身上的"他者"标签以期望实现"自我"的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