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现代意识与小说创作(上):丁玲小说创作论
作者: 杨春风   来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意识   丁玲   小说  
描述: 丁玲小说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表现出深刻的现代精神。最突出的表现有以下两点:1.早期创作中,丁玲从女性视点出发,以真实纯粹的女性体验与感悟,分析社会、评判异性,同时更深刻地反观自身,通过莎菲型系列
被情欲之火灼烧的女人——蘩漪形象新论
作者: 杨春风   来源: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蘩漪   情欲   悲剧   人类  
描述: 蘩漪不是一位追求个性解放、追求人格自由的新女性 ,她只是一个陷入情欲之网不能自拔的女性形象。在《雷雨》中 ,曹禺借蘩漪的形象 ,探讨了人的悲剧与人的原始欲望的关系 ,显示出他对于宇宙间神秘力量的探究
不同的译者,不同的服饰美——以《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为例
作者: 杨春花   来源: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质料   英译   色彩   文化差异   款式   服饰美  
描述: 《红楼梦》中第四十九回对众多女性人物的服饰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中国的服饰文化。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杨译和霍译在英译人物服饰色彩、质料、款式时,采用了不同的译法,给读者展现了不一样的服饰美。
略谈辛亥革命前后的女子参政运动
作者: 杨春龙   来源: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参政运动   辛亥革命  
描述: 女子参政运动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是近代妇女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女性以群体参加革命的伟大尝试和参与政治生活的重大实践,它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女性的政治史上,并标志着中国女性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历程。
人文情怀与格局多元:女性文学研究趋势及其栏目策划——以《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女性文学研究栏目为例
作者: 杨春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栏目策划   女性文学研究栏目   文学专题  
描述: 女性文学研究栏目设置的目标是梳理各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展示女性文学在我国的研究状况,探讨女性文学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论述性别与民族、种族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总结女性文学对妇女理论的发展所做的贡献等。今后的女性文学研究栏目策划应围绕这几个方面开展:建构女性文学与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关联,反映女性文学的性别意识、反思精神和人文情怀,探索中国女性文学本土化道路,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女性文学研究成果沟通和交流,分析和研究华文女性文学多民族性、多文化性、多地域性所形成的多元与融合、归属与失根等生
女性文学研究及栏目策划
作者: 杨春   来源: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女性文学研究及栏目策划
透视女性心理 揭示女性命运——当代女性文学暨静心作品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作者: 杨春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秘书长   文学   副院长   科学院   中国人   当代   博士生导师   作品   女性   心理  
描述: 透视女性心理 揭示女性命运——当代女性文学暨静心作品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性别歧视在第三人称代词中的折射
作者: 杨春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第三人称单数   标志理论   man和woman   性别  
描述: 第三人称she(她)相对于he(他)产生得比较晚。he和she、man和woman、他和她在对举时表现为性别上的对立,但有时候he、man和他可以统称男性和女性。用标记理论和女性学的角度解释她消失在他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女性长期被剥夺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以及女性的地位被忽视等。
浅论曼斯费尔德小说《幸福》中女性幸福感的幻灭
作者: 杨春红   郑友奇   来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幻灭   曼斯费尔德   幸福   女性  
描述: 曼斯费尔德在其短篇小说中创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对女性形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描写了现实生活中她们美好梦想的破灭,即女性在小说中所经历的幻灭感。通过对女主人公美好的期待与残酷的现实发生冲突,最终导致愿望的破灭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思考和无奈,同时也流露了对她们的同情和愤慨。
女性多声部与多元混融手法生成的绝唱:论安吉拉·卡特《马戏团之夜》的艺术特点
作者: 杨春芳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元混融   颠覆   多声部   女性主义  
描述: 安吉拉·卡特在《马戏团之夜》中运用多元混融手法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及与女性群体不可分离的女性文学思想观念,女性主义思想是这部作品整个形象体系的基调。卡特通过文本的互文性加强了不同女性意识之间的对比与联结、碰撞与整合,产生了多元多向对话性和明显的倾向性。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