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主义音乐批评在中国大陆的境遇与启示
-
作者:
宋方方
来源:
人民音乐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女性主义运动
中国大陆
研究对象
女性主义批评
音乐现象
音乐批评
女性地位
音乐学
女性形象
-
描述:
20世纪中期以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高速发展的经济、科技和通讯使得欧洲传统社会标榜的哲学、美学和道德理念在向后现代转型的社会中显得不合时宜,西方几个世纪推崇的理性和秩序遭到学术界的质疑。受其影响,音乐学界各种新学说、新理论层出不穷,出现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清·赵翼《论诗》)的状况。80年代中后期,女性主义(Feminism)音乐批评站在人文学术领域的风口浪尖,为音乐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
性别视角下《我的前半生》解读
-
作者:
王方方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形象
亦舒
性别视角
女性形象
姐妹情谊
-
描述:
《我的前半生》从性别视角的角度描写了子君和涓生的婚变及子君的蜕变,亦舒在对笔下的人物进行描述时,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姐妹情谊的高度赞扬,对男性形象剖析时反映了这些男性的婚恋观以及亦舒对笔下男性形象的独特见解,阐述了对爱情婚姻的看法,在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
试分析比较西比利亚与简爱的性格
-
作者:
余方方
来源:
沙棘(教育纵横)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尊
独立
不为世俗
女性形象
-
描述:
<我的光辉生涯>和<简爱>都历来被视为文学界描写女性的佳作,书中各女主角,西比利亚和简爱,向我们传递了女性的光辉形象.本论文试图解释各位女主角性格形成的背后原因,并试图比较同一性格下两位女主角间的差异.本片论文共五段,第一段解释写这篇论文的缘由,二三四短是论文的主要部分,重点分析了女主角身上所散发出的显著性格特点,自尊,独立,敢于挑战世俗的勇气,无不向读者展现了新时代女性所具有的品质,让更多的人从狭隘的家庭枷锁中解放出来.第五段为结论,总结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文学作品比较带来的意义.
-
莱辛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及《金色笔记》在莱辛创作中的地位研究
-
作者:
胡方方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特质
女性集体身份
人性
女性主义
-
描述: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最有才气的女作家之一。她对女性经历和女性心理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往往使批评家将她误解为一名女性主义作家。莱辛是一名有着广阔视野的作家,一直以19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为榜样,她描写女性并不是要为女性争取权利,而仅是从女性的经验出发去反映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境况。莱辛对女性的地位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她笔下的女性都是“女性集体身份”的一部分,她们身上并存着男性的理性和女性的感性,以扮演好女性在生活中的各种角色。女性的自由源于女性对自己本质的认识,女性在历史中的作用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来考量。本论文归纳了莱辛
-
清末到“五四”新女性形象的建构与衍变
-
作者:
马方方
来源: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构
衍变
新女性
-
描述:
清末到五四,中国思想界处于新旧交替、中西杂糅的思想多元年代,这一时期也正是旧时代女性向新式女性形象身份演绎转化的一个时期。在不断变换的历史情境中,新女性的形象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从戊戌维新时期的"新贤妻良母"到辛亥时期的"国民之母"与"女国民",再到五四时期的"娜拉",其中建构与演变的轨迹,因应了近代社会政治话语的变迁,同时也进一步延展出女性权利伸张的诉求。
-
重建的悖论:1920-1930年代知识女性职业价值观探析
-
作者:
马方方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立人格
知识女性
职业价值观
-
描述:
职业是近代知识分子重塑女性形象,探讨女性解放的中心议题,并以此形成尊重妇女独立人格与鼓励女性就业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念。与主流价值观不同,有一部分知识女性对现代新女性的构想设计,是把她置放在家庭与社会双重角色的意义上来思考与解构的。这种观念产生于职业女性两种角色冲突的困境,实际隐含着对女性个体价值尊重的另一深层意涵。
-
20世纪初新知识界的“国民”话语与新女性建构
-
作者:
马方方
来源:
史学月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知识界
新女性
国民
-
描述:
20世纪初新知识界在新女性建构中运用的"国民"话语实际上是一个历史与女性共构的问题。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追求的过程中,基于民族国家重建的需要,构建出新的女性形象:"国民之母"与"女国民"。共同衍生于"国民"语境中的两种女性形象塑造的目标指向相同,都以服务于国家为最高旨归,但却存在着建构思路上的分歧和内涵上的差异。两种形象既有矛盾冲突,又有互构包容,反映了其时思想界在这一问题上显示出的紧张与焦虑。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在被赋予国家责任的同时,其自我主体身份也开始建构,这正契合了"国民"语义的另一深层意涵。
-
从天使到魔鬼------以女性主义祖解读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
-
作者:
张方方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拉康
歇斯底里
阳具
天使
-
描述: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女主角从一个温顺纯洁的女性转变为一个谋杀情人的疯癫女人,其命运反映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两难境地:或屈从男性做“屋中的天使”,或反抗权威做叛逆的“魔鬼”。而在女性主义视野中,这种女性的异化源于女性“缺失”的身份定义:她们总是以相对于男性的身份而被定义,以致她们在被定义的同时也失去了自我。爱米丽的悲剧凸现的既是女性的悲哀,也是女性的抗争;是挽歌,也是颂歌。 关键词:天使拉康阳具歇斯底里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献给
-
论周大新小说的性别叙事
-
作者:
皇甫方方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性别叙事
周大新
原因
-
描述:
性别叙事是女性主义学者最初用来研究女性作家的写作,或者研究作品中的女性写作的方法,因此弥漫着浓郁的女性研究氛围。随着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女性研究的深入,性别叙事的方法开始被学术界广泛的用来研究女性作家乃至其他作家的写作。另外,从2005年周大新的作品《第二十幕》提名到2008年他的《湖光山色》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对周大新的研究掀起了一股热潮。纵观学术界对周大新的研究成果,会发现主要集中在家族小说、盆地小说和女性形象的分析上。单从对女性形象的研究来看,大多集中在形象本身的分析,鲜有探讨男性作家在其中所起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