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半边风景:女性文学的散点扫描(下)
作者: 张志忠   来源: 文艺评论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说流派   性文学   《长恨歌》   池莉   文学探索   王安忆   女性写作   叙述方式   张贤亮   铁凝  
描述: 爱与美的颓败与重建(上)女性写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一批在80年代就已经成名的作家的新变化。在理想主义高扬的80年代,女作家们在为以社会变革和文学探索的潮流推波助澜的同时,也深情地吟唱着爱与美的赞歌。对于未来的期望,对于改革前景的憬憧.使人们对现实所面临的困难和坎坷,无所畏惧。但是,随着改革进程的展开,它向人们所索取
思念夔州
作者: 张天健   来源: 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退休老干部   夔州   杜甫研究   重庆南岸区   西南民族学院   日本文化   女性学   杜甫诗   秋兴八首   沉思默想  
描述: 思念夔州天健岁月的河流走了夔州(今奉节县),却流不走长长的思念,思念是生活中无法挽留的光彩片段,是一种让人激动不已的梦,那次已经风光不再的夔州之旅,留住了我的心,我的眷恋。1994年深秋,夜泊夔州的机船送我到达全国杜甫研究会会址,众多的专家学者云聚...
半边风景:女性文学的散点扫描(下)
作者: 张志忠   来源: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半边风景:女性文学的散点扫描(下)
半边风景:女性文学的散点扫描(《1993:众语喧哗》选一)(上)
作者: 张志忠   来源: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半边风景:女性文学的散点扫描(《1993:众语喧哗》选一)(上)
唐诗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创作
作者: 张鹏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创作   唐诗   女性形象  
描述: 该文就唐诗中女性形象的发展脉络、女性创作及女性形象在男女创作中的相通相异三方面,对唐代女性文学(此指男性创作中女性题材诗作与女性创作)作了粗浅的探讨.首先概括出在不断发展的唐诗中女性形象的大致面貌及其演进历程;继而勾勒出唐代女性诗歌创作的概貌及总体物质,从不同的侧面论证了唐代女性创作的兴盛是中国文学史上女性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最后,从女性形象的角度,对男女创作的异同试作分析...
普列姆昌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张德福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印度妇女勤劳、智慧、勇敢、善良,她们不仅是推动印度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也是生产上的一支大军。她们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保护。然而,随着“阴性原则”的转移和男权思想的确立,她们的地位每况愈下,她们的作用得不到承认。《摩奴法论》中说:“女子必须幼年从父,成年从夫,夫死从子。女子不得享有自主地位。”两千年来,这条封建宗法就像枷锁一样套在广大妇女的脖子上,她们失去了自由和平等,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在社会和家庭中受到种种歧视。
《儿女情长》中的四位女性形象评析
作者: 张艳霞   来源: 中国妇运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情操   形象评析   尊老爱幼   中青年女性   传统美德   儿女情   女性形象   电视剧   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女性  
描述: 《儿女情长》中的四位女性形象评析●艳霞电视剧《儿女情长》通过讲述家长里短的寻常百姓自己的故事,歌颂了家庭伦理亲情,以其真挚的情感打动了众多观众的心。该剧在人物的塑造和刻画上是成功的,全剧弥漫着浓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尤其是对母亲方秀云、大姐童建菊、小...
心灵的呐喊,女性的挣扎:《所罗门之歌》女性形象剖析
作者: 张建群   来源: 吴中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人妇女   大房子   主人公   白人   托妮·莫里森   丈夫   《所罗门之歌》   家庭   女性形象   小说  
描述: 《所罗门之歌》是诺贝尔奖得主、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文章将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分成三组加以评析,概括出黑人妇女在争取自身解放中的三种不同形象,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所勾画出的一幅黑人妇女由依附、顺从逐渐走向抗争、独立的生活全景图。
童话诗人:别无选择的定位──论顾城的创作心理
作者: 张捷鸿   来源: 齐鲁学刊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顾城   女儿性   童年经验   女性崇拜   《红楼梦》   心理基质   童年经历   童话世界   女性形象   别无选择  
描述: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也是近八十年来中国新诗史上少有的“童话诗人”,他的创作期并不算长,却经历了由盛到衰、由大红大紫到消声匿迹直至灭亡的过程。他作为一个诗派的代表人物,自然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以及个人经历等各方面的原因,而作为朦胧诗派乃至中国现代诗史上几乎是唯一的“童话诗人”,他必定还具备特殊的心理方面的原因。本文正是从这点出发,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顾城与众不同的心理基质。并引用大量的诗歌,具体分析这些心理因素是如何成就顾城,又是怎样限制顾城的。
心灵的呐喊 女性的挣扎——《所罗门之歌》女性形象剖析
作者: 张建群   来源: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人妇女   大房子   主人公   白人   托妮·莫里森   丈夫   《所罗门之歌》   家庭   女性形象   小说  
描述: 《所罗门之歌》是诺贝尔奖得主、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文章将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分成三组加以评析,概括出黑人妇女在争取自身解放中的三种不同形象,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所勾画出的一幅黑人妇女由依附、顺从逐渐走向抗争、独立的生活全景图。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