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陈靖姑斩蛇叙事的历史、文化解读
作者: 郭重孟   来源: 温州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叙事形象   斩蛇   陈靖姑   族群   仪式   区域文化  
描述: 陈靖姑斩蛇叙事作为陈靖姑信仰向外传播的口头载体,广泛流传于闽越地区。在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陈靖姑斩蛇叙事进行了宗教属性、历史文化属性与族群、区域文化属性的相关性阐释。陈靖姑的叙事形象在延续李寄普通女性形象的基础上,逐渐由“巫”转变为“神”形象。同时,在儒、释、道的世俗化形塑下,陈靖姑逐渐成为民间宗教的中坚力量,使斩蛇叙事具有较强的宗教属性,蛇随之也完成了神性蜕变为人性的形象变迁过程;“请奶过关”与“唱灵经巡游活动”作为陈靖姑斩蛇叙事在民间社会中的仪式展演,是民众生活文化的现实反映。而陈靖姑斩
爱的缺失与个体异化:多丽丝·莱辛《好恐怖分子》人物形象解读
作者: 孙小孟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关系   《好恐怖分子》   爱的缺失   异化  
描述: 《好恐怖分子》是英国当代小说家多丽丝·莱辛成熟期的作品之一。作者以女性的视角,诠释了母亲对女性的个体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文章从爱丽丝自幼母爱缺失入手,分析了一个因爱的缺失而导致的性格矛盾、母女关系异化、爱情畸形和个体社会定位错乱这样一个女性形象。探讨了母爱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对女性的成长、教育、情感、政治观点、社会定位等诸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浅谈中国西部电影美学风格的转型
作者: 李孟晨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文明   第五代导演   文化指向   美学风格   城市化   中国西部电影   相互融合   经济全球化   中国电影产业   女性形象  
描述: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艺术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也不可避免地朝着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面对这样的语境,中国西部电影必须在继承过去的基础上做出新的历史选择,那就是艺术特色和生存模式的集体转型。目前有这样一种观点:"西部电影"是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论普契尼歌剧的风格特征
作者: 乔孟齐   来源: 西江文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演唱特点   普契尼   形象塑造   风格特征  
描述: 普契尼是十九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也是歌剧发展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本文通过对普契尼歌剧作品的创作风格研究,对剧中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特点的分析,来探索普契尼在歌剧创作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在歌剧发展史上的深远意义。
爱的缺失与个体异化
作者: 孙小孟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好恐怖分子》是英国当代小说家多丽丝·莱辛成熟期的作品之一。作者以女性的视角,诠释了母亲对女性的个体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文章从爱丽丝自幼母爱缺失入手,分析了一个因爱的缺失而导致的性格矛盾、母女关系异化、爱情畸形和个体社会定位错乱这样一个女性形象。探讨了母爱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对女性的成长、教育、情感、政治观点、社会定位等诸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简析《红字》中的女性主义
作者: 张孟颖   来源: 剑南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平等   女性主义   斗争  
描述: <红字>是美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霍桑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宗教权威,争取自己平等权利的不朽女性形象--海斯特.在这片论文中,我将着重分析女性主义对于海斯特的影响,以及她是如何斗争的.
《世说新语》和魏晋士人心态
作者: 温孟孚   来源: 学术交流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士人心态   表达方式   魏晋名士   竹林七贤   《世说新语》   妇女观   阮籍   女性形象   魏晋士人   阳刚之美  
描述: 《世说新语》和魏晋士人心态温孚《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是一部极具魅力的志人小说集。从它问世以来,几乎历代均有仿效者,如宋王规唐语林》,明李绍文《明世说新语》,直至近代易宗费之《新世说》,这充分说明了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但这些仿效者诚如鲁迅先...
金东仁初期小说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孟佳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初期   金东仁   女性形象   小说  
描述: 近代教育以女性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主体并开始在此意识下活动为起点。但是她们的主体性选择和行动被大众认为是脱离社会的行为并被认为应为此付出代价。对于女性的这种差别对待和压迫主要源于当时社会的家长制权力构造。20世纪20年代前期,是被称为“新女性”的文学代言人的女性作家为争取女性主体性地位而试路的一个时期,也是先进女性试图推翻作为当时社会优等意识形态的家长制的重要时期。本文运用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的理论,分析了韩国20世纪20年代男性代表作家金东仁的此时期前期小说中出现的以男性视角刻画的女性形象。本文的内容包
丁玲与姜敬爱小说的女性形象比较:以1920-1930年代作品为中心
作者: 孟庆颜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语境   女性意识   丁玲   女性形象   姜敬爱  
描述: 丁玲(1904-1986)和姜敬爱(1907-1943)是中国和韩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她们都在近代到现代这一重大历史变革时期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历史诉求,两人有相似的社会文化语境和同样坎坷的成长经历,她们都从女性的视角对处于社会边缘的女性的生活和命运表示出了极大的关注。她们的小说都对女性的命运进行了集中地描写,揭露了那一时代萌发出的女性意识,刻画了饱满、多样的女性形象。本文试图以丁玲与姜敬爱1920—1930年代作品为中心,运用比较文学、女性文学的方法,结合二位作家创作的社会语境、
民国时期烟标设计的视觉文化研究
作者: 孟剑飞   来源: 江南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视觉文化   民国   设计   烟标  
描述: 谈到民国,对今天的人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民国距今并不遥远,有太多的史料、图片可供我们去了解、去熟悉、去认识那段历史。陌生,是因为当我们再想重温这段历史的时候,却发现留存在我们脑海中的很多记忆都是片段式的、模糊的。庆幸的是,保留至今的大量民国时期的烟标以可视化的方式为我们再现了那段历史、那段峥嵘的岁月,让我们再一次以全新的视角领略了民国时期的那段文化。民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这短暂的38年中,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均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租界、中华帝国、伪满洲国、军阀混乱、国民政府和苏维埃政府同时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