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俄罗斯女性文学翼影录
作者: 孙美玲   来源: 俄罗斯文艺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作家   女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   中篇小说   俄罗斯文学   长篇小说   女性文学   卫国战争   女性形象   短篇小说  
描述: 俄罗斯女性文学翼影录美玲“女性文学”是存在的吗?女作家看世界是有特殊的视角吗?她在陈述自己的观察和自己的心灵的时候,有与男作家迥然相异的手法和技巧吗?女作家的语言艺术贡献,有它自己的时代特点和历史嬗变的轨迹吗?……当我研读女作家作品的时候,这些问题...
《冰雪奇缘》与《灰姑娘》之女性人物分析
作者: 孙智慧   来源: 艺术科技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冰雪奇缘》   《灰姑娘》   女性意识   性格特征  
描述: 本文从影片《冰雪奇缘》与《灰姑娘》的主要情节入手,分析两部影片中三位女主角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女性意识,以及影片用不同形式所体现的关于爱的主题。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菲茨杰拉德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
作者: 王娜   孙耕梅   来源: 语文建设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菲茨杰拉德   物质至上   金钱诱惑   小说作品   女性主义  
描述: 美国文学史上,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奉为小说经典,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女性人物群体形象,同时深刻揭示出了男权主义环境下女性悲剧性格形成的根源。
从女性的地位视角解读《德伯家的苔丝》和《边城》
作者: 孙晓敏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的地位   《边城》   《德伯家的苔丝》  
描述: 本文从女性地位的视角,从社会、家庭和爱情等方面对《德伯家的苔丝》和《边城》中的女性人物进行分析,指出女性在这些关系中的屈从、弱势地位。通过这两部小说中女主人翁的遭遇,体现在那个时代中西女性在地位方面所共同承受的不公正对待。
“三言”与《型世言》女性命运主题比较
作者: 孙丽华   来源: 齐鲁学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   型世言   纲常   女性命运   三言  
描述: 冯梦龙与陆人龙在自己的小说中都塑造了众多的女性人物,并对她们持一种赞美和褒扬的态度。但是这两位作家的小说却体现了相当不同的人生理念。在他们笔下,女子或作为不幸命运的承载者,或作为坚忍节烈的人格楷模,表现了相当悬殊的美学内涵。
悲凉世界的追寻与探索
作者: 孙龙男   王昭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悲剧   女性  
描述: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坛极具代表性的传奇女性作家,她的作品直至今天都具有广泛的影响。本文旨在结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作品中处于乱世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将其彻头彻尾的悲剧意识与人性的复杂性揭示与还原。可以说,对盲目而残酷的人性以及悲绝苍凉的命运的关注,始终是张爱玲小说的最高命意。
《八月:奥色治郡》的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孙明钰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八月:奥色治郡》   和谐共存   女性主义  
描述: 戏剧《八月:奥色治郡》是美国作家崔西?莱茨的经典之作,于2008年获得了普利策戏剧奖。这部聚焦于家庭矛盾纠葛的戏剧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也引起了人们对剧中复杂家庭关系的热议,但是鲜有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其分析的评论。本文将从该戏剧的女性人物入手,探讨剧中的两性关系,以及渗透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最终达到剧作家理想的男女融洽和谐的状态。
《雷雨》与《榆树下的欲望》:渊源、接受、本土化
作者: 孙慧春   来源: 科技信息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雷雨   渊源   本土化   接受   榆树下的欲望  
描述: 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与曹禺《雷雨》这两部剧作的题目、体裁、风格等方面都很接近,显示了这两位戏剧大师在艺术创作技巧上的相似,精心塑造底层人物形象,打破了传统悲剧的观念,使家庭悲剧这一题材获得了广泛社会意义,特别是剧中女性人物的悲剧耐人深思。
奥康纳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分析
作者: 孙丽丽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信仰   精神分析   男性  
描述: 奥康纳作品中的男性人物从来都不是主角,他们飘忽不定、善恶难分似乎代表着一股特殊的力量。同时,他们又总是将伤害带到女性人物的身上,将其肉体摧毁,甚至将她们推上死亡之旅。针对这一奇怪现象,本文依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来剖析奥康纳作品中男性角色的神秘含义后发现,这一令人费解的现象是作者的恋父情结在其对上帝的信仰中得以释放、升华的外在表现。
通往救赎之路
作者: 孙丽丽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救赎   暴力   女性  
描述: 弗兰纳里·奥康纳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独立、精明并且强悍。这样的形象暗合了妇女解放运动所倡导的新女性的意象。然而,这些女性常遭遇突然的暴力甚至死亡。肉体的毁灭却总能为之带来灵魂的救赎。事实上,这一反复出现的模式反映了奥康纳对女性的基本态度。在她看来,女人应该安心于男人助手的位置,这是上帝设立的秩序。只有让女人失去一切不应有的权利,才能使之得到灵魂的拯救。
< 1 2 3 ... 75 76 77 ... 101 102 10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