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简•爱》到《金色笔记》女性主义的发展解析
-
作者:
徐玉红
孙靖宇
来源:
现代语文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比较
局限
新女性
女性主义
发展
-
描述:
简•爱是女性主义发展第一次高潮时期新女性形象的代表,安娜•伍尔夫是女性主义发展第二次高潮时期被称为“女性意识先驱之作”的《金色笔记》的女主人公。本文通过对两个时期两部作品中的两位“新女性”的女性意识形态的比较,概括出不同时期女性意识的发展特点,指出局限性,并分析其原因。
-
从姐妹情谊剖析《紫色》中的妇女主我
-
作者:
董天
孙瀟瀟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受到来自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身体和心灵备受摧残。著名的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凭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洞察力,试图探索一条帮助广大黑人女性寻求自我解放的道路。本文从沃克的妇女主义角度出发,解读其代表作《紫色》里的姐妹情谊对主人公茜丽摆脱压迫,获得精神解放以及人格独立的重要性。 关键词:艾丽丝·沃克妇女主义姐妹情谊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艾丽丝·沃克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出生于美国南方黑人聚集的佐治亚州的一个佃
-
“三言”与《型世言》女性命运主题比较
-
作者:
孙丽华
来源:
齐鲁学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
型世言
纲常
女性命运
三言
-
描述:
冯梦龙与陆人龙在自己的小说中都塑造了众多的女性人物,并对她们持一种赞美和褒扬的态度。但是这两位作家的小说却体现了相当不同的人生理念。在他们笔下,女子或作为不幸命运的承载者,或作为坚忍节烈的人格楷模,表现了相当悬殊的美学内涵。
-
闽台文化研究的新收获:《闽台文化探略》评介
-
作者:
孙英龙
来源: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然地理
历史文化
厦门大学
化探
评介
妈祖文化
收获
民俗博物馆
-
描述:
何绵山先生撰写的《闽台文化探略》,已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此书进一步开拓了闽台文化研究的领域,高度浓缩了闽台文化精华,对闽台文化的各自特点做了可贵的探索。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为“福建篇”,下篇为“台湾篇”。“福建篇”内容包括福建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近代教会学校与福建女性、研究保护妈祖文化的意义、福建的书院教育、福建的金石、福建的古代书画等。“台湾篇”内容包括台湾的自然与历史、台湾文化的多元性、台湾当代佛教、台湾民俗活动的频繁性、台湾民俗博物馆、台湾的美术等。作者对闽台文化的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评析和
-
女性在都市成长中的自我坚守与迷失:兼谈女性文学概念界定的重要性
-
作者:
孙晓燕
来源:
中州大学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都市
现代女性意识
女性文学
-
描述:
女性文学概念的界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女性文学创作的方向,体现着女性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着眼于现代女性意识的自觉,话语的自觉以及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三个方面,对《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和《上海宝贝》中的倪可两类女性在都市中各自的成长进行分析,并对何为真正的女性文学创作进行了辨析。
-
妇女/性别学科建设的新拓展:以在新世纪文学教学中贯注性别视角为例
-
作者:
孙桂荣
来源:
扬子江评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文学批评
网络文学
性别倾向
底层女性
性别视角
女性写作
新世纪文学
学科建设
女性主义
性别研究
-
描述:
今天,妇女/性别研究已不再为学界所陌生而渐趋成为世界进步学术思潮中一股强劲的潮流,并由此衍生出女性史学、女性美学、女性文学、女性心理学、女性社会学
-
女神情结与女性形象——郭沫若历史剧研究
-
作者:
孙丽娜
来源:
宁夏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神情结
郭沫若
女性形象
历史剧
-
描述:
郭沫若有着大量的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他的文艺批评与文学创作互相促进,逐渐形成了 其艺术世界的广博性与独特性,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史上郭沫若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 的领域。《女神》与历史剧的杰出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学界一直从不同的 维度对郭沫若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与探讨,他的历史剧代表着中国上个世纪40年代历史剧创作 的最高成就。就郭沫若的历史剧而言,理论探讨多于对文本的审美探讨,仅就理论层面的梳理 与探讨还远不能触及郭沫若剧作的审美特质。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与审美批评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
-
老舍《骆驼祥子》和蔡万植《浊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
作者:
孙晓丽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骆驼样子
小福子
浊流
初凤
-
描述:
中韩两国从古代开始就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有频繁地交流,特别是文学方面,韩国更是受到中国巨大的影响。到了近代,这种影响明显减少,中韩文学不再是单纯的影响关系,而是平行关系。同处在近代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两国的文化作品虽然没有直接的相互影响,但在许多方面都有共同的特征。老舍和蔡万植分别是对19世纪30年代中韩现代文学有很大贡献的代表作家,本文通过他们的作品《骆驼祥子》和《浊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比较,以此了解当时中韩两国女性悲惨的生活状况,进一步探索老舍与蔡万植的女性观。通过对作品中代表人物小福子和初凤
-
女性形象的重塑和食色欲望的张扬:莫言小说创作浅论
-
作者:
孙晓娉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莫言
性
小说
食
-
描述:
莫言是当代文坛一个标志性的作家。20多年笔耕不辍,一直站在文学创作前沿的他,以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力,不断求新求变的文体,独特生动、寓意深远的文字,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标志。与生活中的平实、淡然不同,莫言对于自己的小说创作十分苛刻。《红高粱家族》在正文之前有这样一段题记:“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飨!尚飨!”可见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写作的虔诚心态。本文从女性形象的重塑
-
鲁迅与台湾文学的关系
-
作者:
孙丽凤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系
鲁迅
因子
台湾文学
接受
-
描述:
20世纪20年代初,台湾新文学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下发生,浓重的“中国情结”成为其百年发展中存在的鲜明的特征。在探求百年台湾文学发展因由时,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人物——鲁迅,对台湾文学的发轫、发展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是首屈一指的。鲁迅深邃的思想及大量的文学作品,成为台湾作家学习的标尺。鲁迅一生从未亲临台湾,却与台湾有着颇深的机缘,并在台湾引起了深刻的文化反响。台湾特殊的历史背景与政治环境,使得台湾对鲁迅的接受呈抛物线状,但是鲁迅的影响力一直是以强而深的状态存在着。大陆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