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周】搜索到相关结果 437 条
-
探析南昌瓷板仕女画的美
-
作者:
周晓玲
来源:
中国科技博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南昌瓷板
仕女画
美
-
描述:
仕女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属人物画的范畴,它以女性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并以此反映当时的社会内涵,传达特定的艺术韵味和审美价值。仕女画作为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瓷器,画中女子体态饱满,肌肤丰盈,带有鲜明的唐代仕女雍容华贵、以肥为美的流行风格。宋代因花鸟画的霸主地位,仕女画极为罕见,明清是仕女画的鼎盛时期。明初,受青花料发色不稳的限制,仕女画在瓷器上难得一见。明宣德年开始,各种形式的仕女画在瓷器上广为流行,内容多以反映贵族妇女的生活场景为主。
-
敢趟河的女人和肯爬高山的女人——分析贾平凹小说《鸡窝洼的人家》中的两个女性人物形象:烟峰和麦绒
-
作者:
周珉佳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烟峰
麦绒
-
描述:
本文以贾平凹小说《鸡窝洼的人家》中的两个女性人物形象:烟峰和麦绒为例,对这两个坚强、勇敢、情感丰富的女性进行了一番点评。
-
及物过程选择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建构
-
作者:
周玉芳
来源:
外语教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及物过程
性别刻板印象
女性文体学
-
描述:
性别刻板印象是性别角色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表现,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国内外研究发现许多媒介反映了社会的主流价值,所采用的符号多是一些刻板印象。例如在小说中,男女角色通常是定型的,即男性人物一般能够主导自己的环境和命运,而女性人物往往是处在一种被动、无助的状态。
-
论巴金《家》中青年女性悲剧命运之因
-
作者:
周利萍
来源:
参花(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年女性
原因
悲剧命运
-
描述:
《家》刻画了一群形象鲜明的女性人物,她们最终的命运都逃不开悲剧性。本文主要从封建社会、相爱的男性和女性自身的性格三方面分析《家》中青年女性悲剧命运之因。
-
立身卓尔青松操,小荷才露尖尖角——论《左传》所写的正面女性人物
-
作者:
周淑舫
来源: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好品德
正面女性
卓识远见
酷爱宗国
抗争命运
机智明达
料事如神
-
描述:
文章论述了在男性起决定作用的春秋时代,女性在军事、政治、外交以及家庭事务中显现的卓识与才华。《左传》能写出这样一些正面女性人物,是有其深刻社会意义的。
-
试论《红字》的女权主义精神
-
作者:
周盛
来源:
时代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字》
霍桑
海斯特
女权主义
-
描述:
霍桑的《红字》以17世纪清教徒统治下的美国波士顿为背景,引入"通奸"这一敏感话题,以女主人公海丝特通奸被发现、受罚为线索,并对以海丝特为代表的女性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命运展开探索。本文将运用女权主义批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女主人公的分析,深入探索霍桑在小说《红字》的潜在的女性意识,并对霍桑女性意识的妥协性进行解读。
-
“无丑不成戏”的启示
-
作者:
周继康
来源:
当代戏剧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启示
塑造人物
农工商
戏曲界
《狸猫换太子》
丑角
幽默风趣
中心地
关键问题
女性人物
-
描述:
在戏曲界的行话里,素有“无丑不成戏”一说。之所以有此说法,是因为丑角这个行当,戏路较宽,可以说无所不演。上至皇亲国戚,下到讨饭叫化(乞丐),仕农工商男女老少(丑角扮演女性人物谓之“彩旦”或“媒旦”),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人物都能扮演。试以京剧为例,如《狸猫换太子》中吃饭不做事的“安乐皇”范仲华;《拾黄金》中沿街乞讨的叫化郎;《拾玉镯》中幽默风趣的刘妈妈;《凤还巢》中性憨貌丑的程雪雄;《苏三起解》中心地善良的崇公道;《审头刺汤》中害
-
追寻双性气质:对《小城畸人》的一种女性解读
-
作者:
周樱
来源: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双性气质
男权社会
平等
性别角色
-
描述:
安德森在其代表作《小城畸人》中不仅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畸人形象,更体现出了他对于双性气质的推崇与追求。他不仅提出了双性气质共生的理想状态,揭露了传统的性别观对于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的戕害,更构建了"坦迪"的理想形象,揭示双性气质共生的可能性。
-
顾曲三叠:顾正秋的三度传记与女性的战争伤痕和疗愈
-
作者:
周慧玲
来源:
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遗忘
京剧
表演文化
记忆
传记
女演员
战争
顾正秋
-
描述:
對於顧正秋這樣一位開創京劇藝術在台扎根半世紀的人物而言,一部記錄其藝術生涯的傳記書寫,當是眾所期盼。然而對一個退出舞台半世紀的演員而言,三度成爲傳記的撰述對象,就有些非比尋常了。從最早由顧正秋本人口述、劉枋訪談記錄的《顧正秋的舞台回顧》(1967),到傳記主掛名作者以第一人稱敘事、由季季整理執筆的《休戀逝水―顧正秋回憶錄》(1997),乃至季季以全知觀點撰述的《奇緣此生顧正秋》(2007),顧正秋的三部傳記看似針對同樣事件的反覆描摹,但把它們放在四十年的歷史進程來看,卻有另一番風貌。本文將顧的三傳併讀,反
-
中国女性美术初探
-
作者:
周丹
来源:
美术界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思想表达
创作内容
观世音菩萨
古代女性
精神层面
女性主题
美术
中国女性
-
描述:
古代女性人物主题女性是古往今来大多数艺术家创作内容的主题和思想表达的载体。从精神层面来看,女性的最高地位体现便是女性主题的神像。这里所说的神像指的就是宗教意义上的神的象征在艺术家手中生活化和物质化的表现。最有代表性的有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道教中的各路女性神仙。神像中观世音菩萨是最为家喻户晓的,这位佛教菩萨之所以被众生所广泛接受是因为她所代表的宗教精神——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神像雕塑、神像绘画、神像刺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