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性别视角下《我的前半生》解读
作者: 王方方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形象   亦舒   性别视角   女性形象   姐妹情谊  
描述: 《我的前半生》从性别视角的角度描写了子君和涓生的婚变及子君的蜕变,亦舒在对笔下的人物进行描述时,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姐妹情谊的高度赞扬,对男性形象剖析时反映了这些男性的婚恋观以及亦舒对笔下男性形象的独特见解,阐述了对爱情婚姻的看法,在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试分析比较西比利亚与简爱的性格
作者: 余方方   来源: 沙棘(教育纵横)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尊   独立   不为世俗   女性形象  
描述: <我的光辉生涯>和<简爱>都历来被视为文学界描写女性的佳作,书中各女主角,西比利亚和简爱,向我们传递了女性的光辉形象.本论文试图解释各位女主角性格形成的背后原因,并试图比较同一性格下两位女主角间的差异.本片论文共五段,第一段解释写这篇论文的缘由,二三四短是论文的主要部分,重点分析了女主角身上所散发出的显著性格特点,自尊,独立,敢于挑战世俗的勇气,无不向读者展现了新时代女性所具有的品质,让更多的人从狭隘的家庭枷锁中解放出来.第五段为结论,总结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文学作品比较带来的意义.
欧洲19世纪女性作曲家的艰难处境―以范妮•门德尔松和克拉拉•舒曼为例
作者: 宋方方   来源: 交响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欧洲19世纪女性作曲家   克拉拉?舒曼   范妮?门德尔松   女权主义音乐批评  
描述: 女权主义音乐批评是一门新兴的以女性研究为中心的音乐批评,以范妮•门德尔松和克拉拉•舒曼艺术生活景况为例分析,发现欧洲19世纪以男权为统领的社会现实是造成女性作曲家社会地位卑微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性别歧视阻碍了女性作曲家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不平等的社会偏见促使她们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和社会的异类。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她们的音乐天赋和创作才能就此被湮没在历史的夹缝中。
欧洲19世纪女性作曲家的艰难处境——以范妮·门德尔松和克拉拉·舒曼为例
作者: 宋方方   来源: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欧洲19世纪女性作曲家   克拉拉·舒曼   女权主义音乐批评   范妮·门德尔松  
描述: 女权主义音乐批评是一门新兴的以女性研究为中心的音乐批评。以范妮·门德尔松和克拉拉·舒曼艺术生活景况为例分析。发现欧洲19世纪以男权为统领的社会现实是造成女性作曲家社会地位卑微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性别歧视阻碍了女性作曲家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不平等的社会偏见促使她们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和社会的异类。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她们的音乐天赋和创作才能就此被湮没在历史的夹缝中。
女性主义音乐批评的贡献与局限
作者: 宋方方   来源: 人民音乐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音乐史   女性主义运动   新音乐学   作曲家   音乐学研究   女性学   音乐文化   传统音乐   音乐批评  
描述: “女性主义”(Feminism)视角反思人文、社会及历史等学科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次浪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在此后形成一股巨大的学术思潮,在文学、艺术、历史、电影等学科领域引起广泛的论争。尽管音乐学界对此反应较为迟钝,但在整个音乐学界对颇具“科学”意味的、以实证主义为首的传统音乐学加以反思的同时,女性主义音乐批评(Feminist Music Criticism)以一种颇为激进的姿态出现,成为美国“新音乐学”(New Musicology)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莱辛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及《金色笔记》在莱辛创作中的地位研究
作者: 胡方方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特质   女性集体身份   人性   女性主义  
描述: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最有才气的女作家之一。她对女性经历和女性心理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往往使批评家将她误解为一名女性主义作家。莱辛是一名有着广阔视野的作家,一直以19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为榜样,她描写女性并不是要为女性争取权利,而仅是从女性的经验出发去反映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境况。莱辛对女性的地位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她笔下的女性都是“女性集体身份”的一部分,她们身上并存着男性的理性和女性的感性,以扮演好女性在生活中的各种角色。女性的自由源于女性对自己本质的认识,女性在历史中的作用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来考量。本论文归纳了莱辛
清末到“五四”新女性形象的建构与衍变
作者: 马方方   来源: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构   衍变   新女性  
描述: 清末到五四,中国思想界处于新旧交替、中西杂糅的思想多元年代,这一时期也正是旧时代女性向新式女性形象身份演绎转化的一个时期。在不断变换的历史情境中,新女性的形象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从戊戌维新时期的"新贤妻良母"到辛亥时期的"国民之母"与"女国民",再到五四时期的"娜拉",其中建构与演变的轨迹,因应了近代社会政治话语的变迁,同时也进一步延展出女性权利伸张的诉求。
重建的悖论:1920-1930年代知识女性职业价值观探析
作者: 马方方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立人格   知识女性   职业价值观  
描述: 职业是近代知识分子重塑女性形象,探讨女性解放的中心议题,并以此形成尊重妇女独立人格与鼓励女性就业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念。与主流价值观不同,有一部分知识女性对现代新女性的构想设计,是把她置放在家庭与社会双重角色的意义上来思考与解构的。这种观念产生于职业女性两种角色冲突的困境,实际隐含着对女性个体价值尊重的另一深层意涵。
20世纪初新知识界的“国民”话语与新女性建构
作者: 马方方   来源: 史学月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知识界   新女性   国民  
描述: 20世纪初新知识界在新女性建构中运用的"国民"话语实际上是一个历史与女性共构的问题。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追求的过程中,基于民族国家重建的需要,构建出新的女性形象:"国民之母"与"女国民"。共同衍生于"国民"语境中的两种女性形象塑造的目标指向相同,都以服务于国家为最高旨归,但却存在着建构思路上的分歧和内涵上的差异。两种形象既有矛盾冲突,又有互构包容,反映了其时思想界在这一问题上显示出的紧张与焦虑。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在被赋予国家责任的同时,其自我主体身份也开始建构,这正契合了"国民"语义的另一深层意涵。
从天使到魔鬼------以女性主义祖解读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
作者: 张方方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拉康   歇斯底里   阳具   天使  
描述: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女主角从一个温顺纯洁的女性转变为一个谋杀情人的疯癫女人,其命运反映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两难境地:或屈从男性做“屋中的天使”,或反抗权威做叛逆的“魔鬼”。而在女性主义视野中,这种女性的异化源于女性“缺失”的身份定义:她们总是以相对于男性的身份而被定义,以致她们在被定义的同时也失去了自我。爱米丽的悲剧凸现的既是女性的悲哀,也是女性的抗争;是挽歌,也是颂歌。 关键词:天使拉康阳具歇斯底里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献给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