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美国早期非裔诗人菲丽丝.惠特利述评
作者: 刘晓秋   来源: 时代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菲丽丝·惠特利   非裔诗人   十八世纪女性文学  
描述: 菲丽丝·惠特利作为北美黑人文学之母,1773成为美国第一位出版诗集的黑人,开创了非裔美国人的文学传统,同时也开创了非裔美国女性写作的传统。但在国内学界菲丽丝·惠特利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基于对十八世纪女性社会文化地位、惠特利的生平以及其诗作的研究,揭示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肯定她对美国文学尤其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所作的重大贡献。
试论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文学
作者: 刘晓文   来源: 人文杂志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教人文主义   勃朗特   “女性文学”   维多利亚时代   十九世纪   《织工马南传》   妇女作家   乔治·艾略特   家里的天使   英国  
描述: 女性文学作为人类经验的二分之一的写照,不啻是一幅女性生命史的长卷,是来自有同等意义的另一个生存领域的报告。 十九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作家,面对自己的深渊——不断泯灭和不断认可的私人痛苦与经验;面对外部世界的鄙视与冲击,寻找与命运抗争的支点。她们用文学“保存”了自己,更以文学“发现”了自身。 笔者试从历史的与社会的角度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文学作一宏观的分析。 一、英伦三岛女性文学群体的崛起。
简论英国维多利亚女性文学“主体意识”的失落
作者: 刘晓文   来源: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作家   悲剧潜质   维多利亚   主体意识  
描述: 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性作家,是现代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她们以勃朗特姊妹与乔治·艾略特等入为代表。维多利亚女性文学已具有了“主体意识”,但是由于时代与自身的原因,维多利亚女性文学亦具有潜在的悲剧性,并导致主体意识的失落。
女作家·女主角·女性文学传统─—18世纪英国女性文学探微之三
作者: 刘晓文   来源: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角   女作家   18世纪   理鹗帝国   17世纪   女性传统  
描述: 18世纪妇女小说家被接受的基础在17世纪。17世纪使用“女主角──女作家”的概念说明妇女创作得到公认,但对发展中的妇女创作却是一种退步。事实上,妇女的倍受限制和妇女的声誉是同步增长的。在这种让步中,女性的“温柔而理智的帝国”得以建立,但它却带有深深的矛盾的印痕,由此形成了文学中的女性传统.
维多利亚女性文学探微
作者: 刘晓文   来源: 新疆社科论坛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米德尔马契   英国资本主义   夏洛蒂·勃朗特   艾米莉·勃朗特   十九世纪   亚当·比德   乔治·艾略特   盖斯凯尔夫人   宗教精神   织工马南  
描述: 十九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文学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独立、自由,试图解决人与社会的矛盾,属人文主义文学。因其文学人文主义精神和宗教精神是水乳交融的,又称作宗教人文主义文学。维多利亚时代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乔治·艾略特等,生当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矛盾日
妇女小说家和文学市场——十八世纪英国女性文学兴起探微
作者: 刘晓文   来源: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妇女小说家和文学市场——十八世纪英国女性文学兴起探微
试论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文学
作者: 刘晓文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试论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文学
建立女性的“神话”(论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文学)
作者: 刘晓文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建立女性的“神话”(论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文学)
民间、底层、“阶级”与当下中国社会
作者: 刘晓春   来源: 民俗研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贺桂梅   蔡翔   资本市场   学术积累   社会阶层结构   《文艺研究》   国家意识形态   性别身份   当代女性文学   刘旭  
描述: 蔡翔、刘旭:《底层问题与知识分子的使命》,载《天涯》2004年第3期 贺桂梅:《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三种资源》,载《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 两篇文章都谈到,90年代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尤其是社会阶层结构的重组、资本市场造成的贫富分化,使得阶级问题再次浮现在文化视野之中。在文化具体表现为存在着
中印文学中爱情叙事的典型——对《沙恭达罗》和《西厢记》中爱情的解读
作者: 刘晓燕   来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文学批评   西厢记   沙恭达罗   爱情   中印文学比较  
描述: 文学作品中爱情的性质,是由叙述话语权决定的。从女性文学批评的视角分析文本,在《沙恭达罗》中,印度宫廷作家迦梨陀娑出于对宗教的皈依和对国王的歌颂,依照印度古老的神定爱情观,描绘出宗教性的天籁的理想之爱,为女性在宗教、自然中谋得独立的精神支柱。在《西厢记》中,中国寻求自我安慰的失意文人创造出意淫式的爱情,淹没了女性自己的声音和形象建构,苑囿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
< 1 2 3 ... 5 6 7 8 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