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近期关于职业女性研究综述
作者: 刘晓丽   来源: 四川社科界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职业   中国   综述   研究   女性  
描述: 近期关于职业女性研究综述
女性绘画刍议
作者: 刘晓陶   来源: 中国美术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经验   妇女解放运动   女权主义者   女权主义理论   妇女运动   西方女权主义   自由主义   绘画   仕女画   女性主义  
描述: 女性绘画根植于西方的女权主义和女权运动。要研究女性绘画必须首先研究女权主义。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等议题。女性主
家庭暴力基本问题透视
作者: 刘晓善   来源: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伦理传统   婚姻暴力   家庭暴力  
描述: 家庭暴力问题是一个长久以来普遍存在的全球性社会问题,二十世纪末期,西方国家一些妇女组织提出这个问题,才得到广泛的关注。到今天,家庭暴力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敏感而陌生的话题了。一直以来,家庭暴力总是与社会伦理价值观念、思想文化传统等非违法性因素牵扯在一起,掩盖了其违法性乃至犯罪性,成为法律使命和人权保护触及不够的问题。出于对此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家庭暴力犯罪研究的需要,本文试对家庭暴力的一些基本问题加以阐释。
罗琼同志送别仪式在京举行 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吴官正李长春等表示慰问和悼念
作者: 刘晓玲   来源: 中国妇运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同志   全国妇联   李长春   曾庆红   悼念   妇女运动   吴官正   温家宝   送别   仪式  
描述: 罗琼同志送别仪式在京举行 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吴官正李长春等表示慰问和悼念
宗教意识·道德情结·圣经方式——英美女性文学再认识
作者: 刘晓文   来源: 国外文学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意识形态   宗教意识   文学传统   女性主义批评   秩序   实践指导   当代   女性文学   男性中心  
描述: 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语言、心理、文化角度解构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达到建立女性自身的价值标准的目的,理论界呈现多元开放趋势。其中英美女性批评强调用女性的经验来质疑文学传统,批判男性权威意识,在女权运动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但其女性经验充满着批评现实秩序和理性思辨的意识,时常流露出否定现存一切意识形态的过激态度,”从而“陷入人本主义的陷阱”。法国女性主义批评“赞颂女性生命中巨大的创造力和操纵语言的能力,
西方女性文学的道德情境及其文化根源
作者: 刘晓文   来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女性文学   历史语境   宗教情结   道德情境  
描述: 在20世纪以来的西方后工业社会,人们已愈加认识到,自我选择并不仅是无限自由的选择了,人与人之间道德伦理关系的价值与意义日益凸显出来。在这种新的现实语境中重新检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便会发现英美女性主义和法国女性主义文学两种批评理论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即执着于抽象的理论层面,而忽视了女性在现实世界的生存境遇,尤其是女性的道德伦理境遇。事实上,西方女性文学表现了道德之善与人生“幸福”、道德反思与道德自律、自我存在与道德自由、和谐情愫与反乌托邦等“道德情境”的“内在冲突”性质,以及对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真、善
美国早期非裔诗人菲丽丝·惠特利述评
作者: 刘晓秋   来源: 时代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菲丽丝·惠特利   非裔诗人   十八世纪女性文学  
描述: 菲丽丝·惠特利作为"北美黑人文学之母",1773成为美国第一位出版诗集的黑人,开创了非裔美国人的文学传统,同时也开创了非裔美国女性写作的传统.但在国内学界菲丽丝·惠特利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基于对十八世纪女性社会文化地位、惠特利的生平以及其诗作的研究,揭示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肯定她对美国文学尤其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所作的重大贡献.
伪满洲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补订
作者: 刘晓丽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经验   伪满洲国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描述: 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炮制了伪满洲国。在日本强权统治下的1932-1945年,东北文坛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别样的文学实践经验和文学生产机制:通俗文学变体发展,承载了创生新文体的文学精神;女性文学,提供了新的文学经验;逼仄空间中的新文学,寻求自身独立发展的各种可能;附逆作品充斥文坛。这些文学经验的形成,有政治上妥协于伪满洲国“文艺政策”的原因,也有商业上迎合市民趣味的原因,还有艰难时世中不甘堕落的个体心灵的坚韧与挣扎。这些文学经验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经验的一部分,对其描述涉及到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缺失的补充
建立女性的“神话”:论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文学
作者: 刘晓文   来源: 外国文学评论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亚当   女性作家   女作家   勃朗特   维多利亚时代   人类祖先   艾略特   英国   女性文学   男性  
描述: 如果说,在人类堕落的神话里,夏娃不仅由于她的过失导致了人类祖先被逐出伊甸乐园而备受谴责,而且被认为生性就低劣于亚当,这不只反映了那一时代男性对女性的看法,也反映了妇女对自身的认识;那么,
维多利亚女性文学探微
作者: 刘晓文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   人文主义文学   宗教情感   维多利亚时代   艾米莉·勃朗特   十九世纪   乔治·艾略特   道德困境   女性文学  
描述: 十九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文学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独立、自由,试图解决人与社会的矛盾,属人文主义文学。因其文学人文主义精神和宗教精神是水乳交融的,又称作宗教人文主义文学。维多利亚时代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乔治·艾略特等,生当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矛盾日
< 1 2 3 4 5 6 ... 7 8 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