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女性意识的觉醒:浅析涅克拉索夫诗歌作品的主题思想
作者: 刘妍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歌作品   女性意识   涅克拉索夫  
描述: 涅克拉索夫是19世纪俄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其对于俄罗斯文学具有非常巨大的贡献。涅克拉索夫的作品始终关注着俄罗斯底层人民的命运,具有非常深厚的民族情感。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涅克拉索夫的作品塑造了革命的女性形象,充分表达出一种女性的革命意识。
论张洁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作者: 刘妍   来源: 云南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个人体验   张洁小说   悲剧性   女性形象  
描述: 张洁是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也是至今唯一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女作家,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从不惑到古稀,塑造了大量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始终关注她们的生存困境。本文以张洁几个阶段的创作为基础,总结小说中三类女性形象的特点,分析她们的悲剧性——总体表现为在追寻“爱”和探寻自我救赎的过程中的痛苦无奈。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要分三个部分来探讨张洁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第一部分选取张洁创作中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品,归纳出执着寻爱,爱而不得的女性、爱而不得,陷入癫狂的女性、冷静寻爱,陷入困境的女性三种不同的女性形象,
试论张贤亮笔下的部分女性形象
作者: 刘妍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坚韧   坚强   张贤亮   女性形象   痴情  
描述: 张贤亮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富有个性的女性形象。她们是普普通通的下层劳动妇女,勤劳、善良、坚韧、执着,有着中国传统的女性美德。这些女性形象大致分为三类:苦难中坚强的女性;漂泊流离中坚韧的女性;绝望中依然痴情的女性。可以说,她们是作家“梦中的洛神”。
阿尔莫多瓦电影中的性别叙事
作者: 刘妍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情欲   性别叙事   性别秩序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   男权制度   男性气质  
描述: 深受自身成长经历以及性取向的影响,阿尔莫多瓦一直执着于对女性电影的研究,本文通过性别叙事的方法策略,针对女性研究、男性研究、性别研究的视角,探讨阿尔莫多瓦电影对父权霸权以及传统性别身份秩序的颠覆,重新审视女性以及母亲在社会中的地位,平衡两性之间的融洽关系。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说起,第一部分通过对女性(特别是母亲形象)以及变性人的分析,重新塑造女性社会地位,解构两性之间的对立局面。第二部分探讨男性阳刚之气的缺失,重新审视男性气质,突出男性“女性化”的一面。第三部分用“凝视”的眼观看电影中的情欲,从而表现女性在
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
作者: 王恩铭   吴敏   张颖   来源: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美国  
描述: 本书以美国历史演进为基点,就美国的民族构成、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教育体系、大众传媒、劳工组织、企业管理、社会保障、电影艺术和体育活动等问题作了相当全面的介绍,并对美国的宗教信仰、区域文化、价值观念、家庭婚姻、妇女运动和社会矛盾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透过影像看云南少数民族女性形象
作者: 单晓红   曾真   张颖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透过影像看云南少数民族女性形象
解读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董萍   张颖   来源: 语文建设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近代   英美文学   女性形象  
描述: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很大赋予时代特征的女性形象,成为那一时期女性形象的独特代表。本文在梳理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时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女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婚礼的成员》黑人女性形象探析
作者: 张颖   来源: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婚礼的成员》   黑人女性   卡森·麦卡勒斯   身份认同  
描述: 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小说《婚礼的成员》以独特的关怀视角和书写策略塑造了性格独立、追求平等的黑人女性贝丽尼斯这一形象,小说进而对黑人女性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借贝丽尼斯之口诠释了如何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土壤里维系黑人身份的主题,表达了对人类种族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多元文化景观的憧憬。系统阐释作家对种族身份与性别身份的思考,以进一步拓宽麦卡勒斯小说研究的视角。
超越民族主义的反战表述:费穆的两部寓言化抗战片
作者: 张颖   来源: 当代电影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超越民族主义   费穆   国防电影   性别角色  
描述: 本文讨论的是费穆的两部寓言化抗战片与“国防电影”历史话语的区别和联系。费穆在这两部影片中试图创造一种超越民族主义的反战表述。从叙事结构看,两部电影都在呼唤一种超越二元性别结构的英雄主义,与同时代其他抗战片相比,其叙事不再简单地重复“英雄—女性—恶棍”的情欲三角结构,而是变异或者戏仿这一结构。其中,女性形象不仅是被拯救的对象,而且是反抗的主体。这样一来,两部影片并非单一地回应着抗日的民族主义论述,而是展示了费穆对战争暴力的彻底否定。
新生活运动与“新女性”情节剧的异质性
作者: 张颖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节剧   价值判断   女性角色   阮玲玉   女明星   新生活运动   电影文本   左翼电影   意识形态话语   《国风》  
描述: 在“新生活运动”话语的影响下,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流行电影热衷以现代女性走入公共领域为情节主题。这些影片通过塑造理想女性典范来探讨现代女性的价值,促成“新女性”情节剧电影亚类型的流行。作为“新生活运动”这一国家话语的直接产物,《国风》(1935)试图塑造克制情欲、遵守秩序的模范女性。具有悖论性的是,电影文本中不同意识形态话语的竞争使其试图塑造的新女性典范无法拥有确定涵义;不仅如此,情节剧类型的通俗性和言情特征,以及女明星本人的女性气质表演,也让影片对理想女性角色的价值判断变得暧昧。因此,尽管国家话语对女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