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英,夏洛蒂·勃朗特】搜索到相关结果 56 条
-
女性形象塑造的两条原则:海明威小说的男女形象比较谈
-
作者:
林广泽
汤秀英
来源: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意义
生物学
海明威
女性形象
-
描述:
海明威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和对女性经验的传达,是出于作家对人和人生的认识与理解。海明威注重在生物学和文化意义的层面上对女性形象加以艺术概括和表现,从而传达出他认为是不变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生经验;而且,海明威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和对女性经验的传达更是与文学传统保持着基本一致的特性。
-
外婆桥:远离上海的乡土―毕飞宇《上海往事》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沈永英
来源: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都市
新历史主义
上海往事
乡村
毕飞宇
女性形象
-
描述:
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分析毕飞宇小说《上海往事》的女性小金宝的艺术形象,阐释作家文学想象中的都市与乡村关系。毕飞宇在90年代初的都市书写中所流露的怀旧风格有着个人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与探索,这使他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上海怀旧的女性想象。
-
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思考
-
作者:
孟培
洪英
来源: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告
女性形象
-
描述:
广告在传播商业信息的同时,掩映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因而从对广告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女性身上,可以一定程度的窥探企业产品的特征和社会文化立场,解读女性作为独特社会文化群体是如何传达企业和时代的声音的。
-
乔治·爱略特小说女性主义叙事模式的研究
-
作者:
王丽英
来源: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叙事学
叙事模式
女性意识
-
描述:
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对乔治.爱略特的三部作品即前期的《亚当.彼德》、《弗洛斯河磨坊》和后期的《米德马尔契》中叙述模式进行分析,从而解读出爱略特矛盾的女性意识。在叙事学分析中引入主题分析,研究三部作品的叙事模式,挖掘爱略特小说在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时使用同一的叙事模式,揭示了女性人物的悲剧潜质和爱略特矛盾的女性观。
-
"中韩女性教育与发展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
-
作者:
魏国英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展论坛
女性教育
妇女问题
北京大学
专家学者
中韩
历史文化研究
性别研究
-
描述:
2007年4月14日,由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和北京大学中韩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韩女性教育与发展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中韩两国的五十余位女性研究和女性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
女性学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
-
作者:
魏国英
来源: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特色
女性学
学科建设
学理论
-
描述:
20世纪后二十年,我国女性学学科建设走过了艰难起步与不断发展的时期。进入21世纪,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女性学理论已成当务之急。在此,我仅就女性学理论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思考,请方家指正。一、关于“女性学”和“妇女学”“妇女学”名称,沿用许久。但我认为,这门学科应改称为“女性学”。这是因为,其一,这门学科是从性别的角度,把人类的一半作为客体对象来研究,称“女性学”要比称“妇女学”更科学、更准确。其二,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女性”是一个超越社会关系泛指“女人”的合适概念。应该说,在当下习惯话语中,“女性”与“妇
-
“五四”女性文学中情爱主题的考察
-
作者:
李国英
来源:
文艺理论与批评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情理想
冯沅君
石评梅
女性命运
凌叔华
一个女性
女性解放
庐隐
知识女性
陈衡哲
-
描述:
在“五四”女作家的笔下,情爱主题占有重要的地位,论者一般都将其看作是时代解放的一个象征,一个充分证明个人意识觉醒的刻度,一个女性自我标记的符号。但由于时代的限制,情爱主题的意义更多地停留在语言层面,如若考之以广阔的时代之流,无论是上溯至晚清的女性命运,或是见之于当下的女性命运的理性思考,“五四”女性的启蒙声音无疑都显得过于空幻。
-
论蒙古族女性文学的历史嬗变
-
作者:
海英
来源:
中国蒙古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论蒙古族女性文学的历史嬗变
-
论凌叔华笔下的女性叙事
-
作者:
吴军英
来源: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旧女性
悲剧
凌叔华
新女性
-
描述:
凌叔华是20世纪20、30年代一位重要的女性文学作家,她的创作往往囿于家庭生活的小圈子,缺乏广阔的视野和大手笔的结构布局,然而她却通过家庭这个小小的窗口泄露出了中国女性尤其是中上层女性生存的真相,那是被许多男作家和女作家所合力谋杀和遮蔽了的,她是当之无愧的女性文学的前驱者。
-
似是而非—试论凯特·肖邦女性形象创作的模糊观
-
作者:
潘英慧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模棱两可的观点
男权社会
贤妻良母的女性形象
觉醒的新型女性形象
凯特·肖邦
-
描述:
凯特·肖邦是十九世纪末期著名的美国女作家。她一生中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和三部小说集。很多评论家一致认为肖邦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模棱两可。肖邦堪称塑造人物的天才。她在作品中成功塑造了很多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但总体而言,根据她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故事,这些女性人物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的女性形象:传统的贤妻良母和觉醒的新型女性形象。 贤妻良母拥有温柔、挚爱和无私的母性。她们是维多利亚时期人们所崇拜的女性形象,也是男权社会下多数女性必须扮演的角色。当女权运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时候,很多女性渐渐觉醒为自己应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