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丑不成戏”的启示
作者: 周继康  年份期号: 1996-第2期 刊名: 当代戏剧 关键词: 启示 塑造人物 农工商 戏曲界 《狸猫换太子》 丑角 幽默风趣 中心地 关键问题 女性人物 
描述:在戏曲界的行话里,素有“无丑不成戏”一说。之所以有此说法,是因为丑角这个行当,戏路较宽,可以说无所不演。上至皇亲国戚,下到讨饭叫化(乞丐),仕农工商男女老少(丑角扮演女性人物谓之“彩旦”或“媒旦”),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人物都能扮演。试以京剧为例,如《狸猫换太子》中吃饭不做事的“安乐皇”范仲华;《拾黄金》中沿街乞讨的叫化郎;《拾玉镯》中幽默风趣的刘妈妈;《凤还巢》中性憨貌丑的程雪雄;《苏三起解》中心地善良的崇公道;《审头刺汤》中害
“新女性”:在传统与独立角色间做出妥协:析《小妇人》中的主要女性人物
作者: 何小颖  年份期号: 2011-第5期 刊名: 时代文学(下半月) 关键词: 独立女性 “新女性” 传统女性 
描述:《小妇人》记录了美国内战期间,一个普通家庭里四个女孩在母亲教导下长大成人的故事。本文通过对这四个女孩成长经历的分析,说明《小妇人》所提倡的既不是绝对传统的女性角色,也不是完全颠覆传统的独立女性角色,而是暗示了一个在两者之间做出妥协的"新女性"角色。
“摩登”言说中的女性存在——1930年前后中国都市现代女性的新潮
作者: 史敏  年份期号: 2015-第1期 刊名: 黑龙江史志 关键词: 摩登 概念 女性 
描述:古印度佛教植入中国初期,佛典故事中一女性人物的称谓被音译成"摩登"。此后,"摩登"逐渐褪去了宗教性,向世俗化演进,在世俗女性指向明朗化的两宋时期内化进中国的语言系统中。晚清,"摩登"言说完全日常化,指称身体西化的时髦女性。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文"modern"被音译为了"摩登"。古典"摩登"随之具有了现代性意涵,并很快普泛为30年代中国社会的流行词语。现代性的"摩登"是对都市女性的典范言说,集中揭示出了其摩登理念和身体的现代性生成机制及存在特性。
“插足者”的心理隐私
作者: 贞明  年份期号: 1999-第2期 刊名: 祝您健康 关键词: 角色 现代社会 演绎 罪恶感 身分 爱情故事 模样 家庭 化名 女性人物 
描述:偏房侧室是中国旧式家庭里常见的女性人物,经常一副愁苦的模样,扮演着委屈哀怜的角色,纵使颇得一家之主的欢爱,却也总有种种难言的无奈。今天,偏房侧室早已是国法不容,但类似者却以插足者、情妇、小蜜等身分悄悄走进现代社会,或明或暗、或悲或哀地演绎着一个个畸形的爱情故事。
“提高觉悟”之歌:析卡特的童话《血腥密室》之改写与叙述策略
作者: 吴颉  胡全生  年份期号: 2016-第1期 刊名: 当代外国文学 关键词: 安吉拉·卡特 女权主义意识 《血腥密室》 童话改写 叙述策略 
描述:女权主义第二次浪潮汹涌之际,出现了女权主义改写的童话,与此相随的是盛行“提高觉悟”。本文以此背景为考量,试析童话改写之典型—卡特的《血腥密室》。本文认为,通过稍事修改情节,重笔塑造具有女权意识的女性人物,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卡特巧妙地颠覆了渗透于佩罗《蓝胡子》中的男权意识,谱写了一首高唱“提高觉悟”的女权主义之歌:它似乎在说,只有通过自己的诉说,妇女才能“对反驳或挑战父权制意识形态的话语进行编码”。
“我者”与“他者”
作者: 史敏  年份期号: 2009-第10期 刊名: 名作欣赏·下旬刊 关键词: 身份 他者 自我 莫里森 
描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黑人女作家托里·莫里森已成为当今美国黑人文学的领军人物,在关注种族歧视的同时,作家开始审视性别问题给女性造成的身心创伤,并通过人物塑造、话语结构和多声部叙事探讨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和发展,力求超越他者与我者对抗的立场,解构白人权力话语的神话,摆脱黑人女性无言或失语状态,倡导一种交流对话和多元共生的文化话语观,代表了黑人女性文学的新走向。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y morrison, 1931- )已成为当今美国黑人文学的领军人物,她的小说题材全部取材
“成吉思汗”题材电影中第一夫人孛儿帖形象探析
作者: 章赟  年份期号: 2014-第3期 刊名: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关键词: 解构 孛儿帖 《成吉思汗》 叙事 异化 
描述:从1944年至今,"成吉思汗"题材电影已经拍摄14个版本。目前能在中国观看到的是8个版本。其中,在记述成吉思汗这个中国历史重要人物的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女性人物原配夫人孛儿帖只在6个版本中有所体现,而且性格表现和呈现方式各不相同。作者尝试通过对各版本孛儿帖形象的分析,探讨孛儿帖这个配角形象如何参与影片叙事,在此基础上分析同一人物形象为何有不同塑造的原因。
“性别歧视”的5英镑纸币
作者: 本刊辑部  年份期号: 2013-第7期 刊名: 中国财富
描述: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将于2016年发行新版5英镑纸币,目前该面值纸币背面的女性人物肖像将被换为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这一决定被不少女权主义者指责为“性别歧视”。所有英镑的正面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头像,背面是贡献杰出的英国名人。现版5英镑纸币背面是英国19世纪社会改革家和慈善家伊丽莎白·弗赖,她也是现版英镑纸币中出现在背面的唯一一位女性。
“张一曼”到底有没有觉醒?——电影《驴得水》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 俞香云  年份期号: 2017-第5期 刊名: 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 关键词: 张一曼 觉醒 《驴得水》 
描述:张一曼盲从孙校长,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把性放纵当作性解放,软弱没有反抗精神,她没有真正的“身体和意识的双重觉醒”。她的性放纵和自我牺牲其实分别是对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提倡的“性解放”和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解放思潮提倡的“自我牺牲”的一种误读。
“张一曼”到底有没有觉醒?——电影《驴得水》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 俞香云  年份期号: 2017-第15期 刊名: 名作欣赏 关键词: 张一曼 觉醒 《驴得水》 
描述:张一曼盲从孙校长,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把性放纵当作性解放,软弱没有反抗精神,她没有真正的“身体和意识的双重觉醒”。她的性放纵和自我牺牲其实分别是对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提倡的“性解放”和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解放思潮提倡的“自我牺牲”的一种误读。
< 1 2 3 ... 263 264 265 ... 268 269 27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