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紫禁城】搜索到相关结果 4 条
-
唐墓中的几种鸟饰冠俑
-
作者:
王浩
来源:
紫禁城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后汉书
基本的
类形象
形象比较
现实生活
故宫博物院
唐墓
装饰
女性形象
出土
-
描述:
在唐墓出土的俑群中,有些俑的冠是以禽鸟为饰的。这类鸟饰冠俑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鸟为冠,造型逼真,几与现实生活中的鸟类形象无异;第二种主要是以浮雕贴塑的形式装饰在冠的前面正中,体量较小,基本的形象是一只鸟的两翅分展左右、头朝下,作俯冲之势,这种鸟饰冠形象比较固定;第三种鸟饰,鸟立于冠正上方,双翅张开,鸟尾尤其宽大上翘,十分醒目,制作上极尽舒展。
-
世俗与雅趣交相辉映——谈明末清初以来的仕女画
-
作者:
余輝
来源:
紫禁城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末清初
世俗女性
明代中期
表现内容
艺术风格
题材
雅趣
女性形象
仕女画
容美
-
描述:
仕女画是人物画的分支,它最能反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审美观,特别是对女性形貌、气质的审美认识,往往折射出这一时代人们的审美趋向和精神面貌。 唐代以张萱、周昉为代表的造型丰腴、设色华贵的仕女画风,传至元代後期,宮廷画家周朗可谓是最後一位高手,自他以後,唐代的仕女画风已消失殆尽。宋代刻意写实、形貌端严的仕女画格行至明代中期,“吴门四家”之一的唐寅可称是最後一位名师。在他们之後的明末清初至近现代,四百年间的仕女画中,仕女画的表现内容和描绘手段发生分化,形成了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
藏传佛教祭法器——嘎巴拉碗
-
作者:
罗文华
来源:
紫禁城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藏
藏传
佛教
印度密教
心理承受能力
印度教
祭法
道德的宗教
藏文
女性形象
-
描述:
嘎巴拉碗又称颅器,为藏传佛教中一种代表性的人骨法器。世间曾有传闻,称此类器物为杀戮无辜或随意掘取死者之首所制,此说纯系好事者的无稽之谈。能以颅骨为嘎巴拉碗者,身份约非平常之人,而是高僧大德圆寂前发下大慈悲,以智慧之颅作施舍,制成法器,利益众生,故此藏区广大僧谷乃至元朝以后的历代皇帝,都对此器礼敬有加。
-
青龙寺壁画艺术浅议
-
作者:
高炜
来源:
紫禁城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上唇高度
贴近生活
赋色
青龙寺
鬼子母
现存状况
女性形象
表现力
壁画艺术
明王像
-
描述:
青龍寺位於山西省稷山縣城西4公里的馬村,以其精美的古代壁畫而聞名遐邇。據《稷山縣志》和寺內碑文所載,此寺於唐代龍朔二年(662年),由工部尚書王政奉旨督卫建造。因歷代且毀且修,現存狀况基本為元代式樣,整個寺院佈局得體,殿宇雄偉,確係一座享譽三晋的馳名古剎。 根據寺內伽藍殿模栱眼壁內的畫工題記,可知寺內壁畫係元至正五年(1345年)所繪。壁畫集中於大殿和腰殿內,總面積達196.38平方米。 大殿東西兩壁繪佛教神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