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现代妇女·理论版】搜索到相关结果 8 条
-
《世说新语》女性形象数目考辩
-
作者:
李杰
来源:
现代妇女·理论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说新语》
女性形象
统计
-
描述:
刘义庆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在重述魏晋士人的同时,记述了大量的女性形象。目前论及者出于研究角度的不同、材料取舍的差异和阐述观点的需要等原因对女性形象的数目统计存在诸多误差和不足。纵观《世说新语》36门1130则故事,经全面统计整理,《世说新语》记述女性形象的准确条目为131则,女性人物共360人,且重点描述了56位女性形象。
-
妥协与叛逆:当代中国女性的二元生存选择
-
作者:
沈新坤
祝平燕
来源:
现代妇女·理论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市场经济
两性文化
生存选择
男性霸权
-
描述:
编者按在市场经济中,我国女性在新旧两性文化的夹击下,被迫作出极左极右的二元畸形生存选择,女性研究学者祝平燕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当代中国女性的二元生存选择是在新历史条件下男性霸权主义进一步抬头、压迫女性的结果,并非女性本质体现。他们告诫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塑造女性形象时,既要强调男女享有平等的权利,又要意识到男女两性事实上的不平等,同时还要警惕和提防商业文化对性别文化的人侵。
-
男权意识下的女性角色想象
-
作者:
裴争
来源:
现代妇女·理论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意识
《金婚》
女性
-
描述:
电视剧《金婚》的几个女性角色的设置,折射出了剧作编导对女性的艺术想象带有某种隐秘的男权意识偏见,偏离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是对女性形象的压抑和歪曲,极易误导观众的不健康心理。
-
社会工作在艾滋病预防中的介入:社会性别的视角
-
作者:
金昱彤
来源:
现代妇女·理论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社会工作
流动人口
艾滋病
-
描述:
伴随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社会流动研究,以社会性别视角切入流动妇女研究,特别是在艾滋病进一步在流动人口中增多的趋势下,通过对甘肃省女性流动人口中艾滋病的一般状况与特殊性进行分析,将社会工作方法应用到艾滋病预防工作中,对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和传统救助工作的专业化等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也有助于将社会性别的理念结合到艾滋病防治的实践中,有效应对艾滋病对女性流动人口的威胁,拓展女性研究的理论视野。
-
女性主义学术研究的成果与特点
-
作者:
刘霓
来源:
现代妇女·理论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术成就
女性主义
-
描述:
编者按女性研究的历史尽管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但是,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女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尽管女性研究还未将其触角伸到学术界的所有领域中,然而在某些领域她们已是成绩斐然,以女性视角开展的学术研究,因其独特的观察,往往可以使这些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深化,这远非一些早期女性学术活动者所能想象的。刘霓在本文中总结了女性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我们了解女性研究全貌很有帮助。
-
试论中国女性文学的多元形态
-
作者:
阎纯德
来源:
现代妇女·理论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元形态
成因
女性文学
-
描述: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从不自觉到自觉,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跋涉。从陈衡哲、冰心、庐隐、丁玲,到萧红、张爱玲、梅娘,再到张洁、张抗抗、铁凝以及陈染、林白等等,其间有数以百计的女作家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她们的创作始终在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上呈现着多元的形态,使中国女性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表现出完整的学术姿态。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多元形态,是人类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所凝聚的文学规律,具有一种包容精神。“女性主义”不能涵盖、也不能代表中国女性文学的主体精神,它只是女性文学的一翼。
-
试谈十七年女性文学中的女劳动者\女英雄形象及其启示
-
作者:
王郢娜
来源:
现代妇女·理论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女英雄
女劳动者
历史真实
-
描述:
十七年女性文学文本是不能忽略的事实存在,通过对十七年文学中五类女性劳动者、女战士、女英雄形象的具体分析来找寻女性与历史、政治之间的暧昧关系,探究女性在文本生成中的社会角色、家庭角色与女性个体之间的丝丝关联,引发人们思考。
-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写作中的“男性关怀”
-
作者:
刘丹
来源:
现代妇女·理论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形象
男性关怀
女性创作
和谐
-
描述: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一直在解放、挣扎和追寻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无论是“个性解放”还是“一个人的战争”,都使女性文学创作产生了“全知叙述”的无力感。本文欲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女性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她们在文本创作中出现的对于男性在现实社会中生活困境的描写,挖掘出女性作家在作品中寄托的“男性关怀”及其深刻原因,以期推动女性写作中两性描写的内涵由“对立”达到“和谐”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