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月份牌广告画与近代中国的烟草业竞争(1920s-1930s)
作者: 李培德   来源: 新史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告战   摩登美女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月份牌广告画   英美烟公司  
描述: 月份牌廣告畫在中國興起於十九世紀末,到了1920年代,可謂大行其道,各種新興行業,包括煙草、醫藥、化妝品、保險、食品等,為了推廣產品銷路,無一不利用月份牌廣告畫來大事宣傳。這些集廣告、藝術畫和月份牌三種元素的廣告畫可謂大受歡迎,流通於中國各大城市,甚至遠至海外華人社會。英美煙公司為了雄霸中國市場,一直對具威脅的南洋兄弟煙草公司虎視眈眈,不惜耗用巨大資本,於1920至1930年代掀起一場激烈的廣告戰,務求把對手擠倒。面對這場激烈的商業競爭,廣告畫的畫師都使出渾身解數,盡量繪畫能吸引消費者注意的廣告畫,創造出
佛学之女性研究-近二十年英文著作简介
作者: 李玉珍   来源: 新史学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教经验   佛教史   比丘尼   女性主义  
描述: 本文主在引介近二十年來研究有關佛學與女性之英文著作。在這一勃興的領域中,許多研究者本身即是佛教的信仰者。以是,她們將其宗教經驗帶入其學術研究中,而使她們和以往以經典或佛教社會經濟史的研究有了相當的區隔,這些研究大體著重在機個議題:一、佛教中的女性形象,二、比丘尼教團史,三、比丘尼的生活世界,四、女性主義與佛學。將信仰與學術結合所形成的佛教的女性主義研究,也反映了目前全球女性在提昇其宗教角上的努力。
女性「名」分与清初传记书写论辩
作者: 衣若兰   来源: 新史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毛际可   姓氏   毛奇龄   女性传记   冯景  
描述: 女性「名」分与清初传记书写论辩
佛学之女性研究-近二十年英文着作简介
作者: 李玉珍   来源: 新史学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教经验   佛教史   比丘尼   女性主义  
描述: 佛学之女性研究-近二十年英文着作简介
从母亲角色争议看第二波美国妇女运动中的种族歧视
作者: 俞彥娟   来源: 新史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racism   种族歧视   black   motherhood   the   黑人妇女   母职   性别歧视   women's   妇女运动   feminism   sexism   母亲角色   movement   女性主义  
描述: 在一九六○年代到七○年代初期,美國第二波美國婦女運動中白人女性主義者對母親角色採取負面批判的態度。她們挑戰母親是女性宿命(destiny)的傳統觀念,爭取女性有「不作母親」的權利。然而,同一時期黑人女性主義者卻爭取保障作母親的權利?為什麼女性主義者之間有如此大差異?種族歧視扮演什麼角色?種族歧視如何影響婦女運動中母親角色爭議?本文希望能從黑、白女性主義者的「母親角色」爭議中,探索種族歧視可能扮演的角色,藉此瞭解美國婦女運動和母親角色的複雜關係。並點出以性別為唯一訴求的婦女運動的侷限性,以及性別、種族和階級
“每个议题都是女性议题”-美国女选民联盟的女性主义,1960-1974
作者: 俞彥娟   来源: 新史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权   女权   女性主义   美国女选民联盟   美国妇女运动  
描述: 一九九○年代以來,史家研究美國第二波婦女運動提出新的分期和詮釋,重新定義女性主義和婦女運動,將非自我宣稱(self-proclaimed)女性主義者的活動納入。這些人雖不宣稱是女性主義者,也不用女性主義旗幟,卻對提升美國女性地位和權益有很大貢獻,而且同時處理種族、階級、性別多重歧視的問題。 女選民聯盟(The League of Women Voters, LWV)(下面簡稱「聯盟」)是第一波婦運的產物,在1920年從全美婦女投票權協會(National American Women Suffrage A
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篱-台湾地区「中国妇女史研究」(1945-1995)
作者: 李贞德   来源: 新史学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台湾   中国妇女史  
描述: 本文以女性在傳統父系家族中的各種生活面相爲基礎,介紹過去五十年來台灣地區中國婦女史的研究成果。先討論女性在父系家族中爲「婦」的角色及其相關議題,如婚姻生活、節烈觀念、女教及其影響、和生育文化等,再及於其他非「婦」之角色的研究,如婦女與文學、政治的關係,進而談及近代婦女運動,最後則介紹台灣婦女史的研究成績。婦女與宗教的議題,亦十分重要,筆者不久前曾撰文評介。爲免重複,此處不再贅述。 過去的研究顯示,每一領域的發展並不平均。例如,纏足和娼妓都是傳統婦女生活中的負面印象,或因此而不得學者青睞,在台灣的研究成果較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