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论李涵秋《广陵潮》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作者: 吴一叶   王娜   来源: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陵潮》   民主思想   艺术成就   扬州女性  
描述: 李涵秋的《广陵潮》在反映历史、描绘社会的同时,也塑造出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温良贤淑、以夫为天的传统女性,初具民主思想的女性,鱼目混珠似的新式女性。由于时代以及作者自身的经历,作者对这三类女性的态度各不相同,对传统女性的褒扬、对初具民主思想女性的不赞同以及对徒有其表的“新式”女性的鄙夷构成了书中女性的全貌,并且通过她们折射出了清末民初扬州女性的生存现状以及精神面貌。
一个女人的困境——浅析《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邬婷婷   来源: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困境   极权主义   存在   话语权  
描述: 通过分析《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女性形象,认为东方的女性从来都是沉默的,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中我们听不到女性发出的声音。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话语权被父权、夫权所剥夺,从而沦为男性的附属品。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寓所,我们终其一生所要追寻的不过是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人的话语权一旦丢失就会陷入恶魔的私语,当一切都变成了荒谬的存在,人类的语言就变成了存在的牢笼。荒谬离奇的故事只是生存的表象,故事背后才是生活的真实。
浅析《黑暗的心》中女性形象塑造对批判殖民主义的功用
作者: 倪睿   来源: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真实   谎言   命运   女性形象   殖民主义  
描述: 《黑暗的心》是一部含义深刻、超越时代的小说,其丰富的内涵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文章通过分析小说中女性形象对真实的逃避和对虚无的趋从,探讨了非洲在欧洲文明教化面纱掩盖下的真相及其殖民主义的命运。
《木兰辞》和《女战士谣曲》的跨文化解读
作者: 吕霄霄   来源: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木兰辞》   跨文化视角   女性形象   《女战士谣曲》  
描述: 中国古代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和16世纪的西班牙文学《女战士谣曲》讲述了两个发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而内容却颇为相似的故事,出现了两位替父从军的女英雄。文章借助跨文化交际理论分析了木兰和女战士在行动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异同,进而揭示民族文化、伦理规范领域的差异,剖析造成差异的深层原因,以期对中国和西班牙文化的渊源有更透彻的认识。
论《万箭穿心》的女性叙事策略
作者: 张迎军   来源: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事策略   方方   女性主义  
描述: 方方的小说以作者独特的女性视角以及其对叙事策略的自觉,将个体家庭里的人伦关系置于社会转型的时代大视野下审视,通过对底层女性形象的塑造,探讨当代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进而反思女性自身所存在的某种文化缺憾或道德病痛,深刻表达了当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和悲剧宿命。对作家叙事技巧的探究,既有利于揭示其文本内涵,兼得管窥作者对传统婚恋观、两性观、女性道德观等的思考。
“合理化”的暴力:恋爱模式与亲密关系的变革
作者: 范燕燕   来源: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恋爱暴力   野蛮女友   “合理化”暴力  
描述: 以影视媒体中的野蛮女性形象为依托,通过深度访谈以及小组焦点访谈,发现当代年轻人倾向于赋予女性的恋爱暴力以合理化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野蛮女友、温柔男友"的恋爱新模式及其出现的原因,从中透视当代中国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变迁。
论网络言情小说的“悲情”写作——以网络作家匪我思存的小说为例
作者: 陶虹飞   来源: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题   匪我思存   网络言情   悲情   女性  
描述: 大众传媒时代,网络言情小说受到追捧,随着当代年轻人在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下苦闷情绪的日益显现,"悲情"写作成为网络文学中的写作主流之一。匪我思存是网络言情小说"悲情"写作的领军人物,在其精致婉约笔触的渲染下,"悲情"主题凸显的同时,"悲情"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尤为成功,特别是那些由性爱分离到深陷情感围城的女性和在欲望、仇恨中不能自拔的女性身上"悲情"色彩更为浓厚。
“缀网劳蛛”的悲剧宿命——解析娜拉与简·爱
作者: 高鲜花   来源: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社会   娜拉   简·爱  
描述: 娜拉、简·爱是欧洲文学史上典型的具有反抗性格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奋斗历程鼓舞了许多女性去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由于两人的成长经历、婚恋感受不同,她们最终的人生走向呈现相反趋势:娜拉离家(出走),简·爱回家(结婚)。不论何种走向,在社会还没有进步到两性彼此和谐共融的阶段,在男性仍居社会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她们作出的任何抗争,都不会冲决男权之网。这是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宿命。
施蛰存《魔道》的性思维解读
作者: 韩冷   来源: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寓言   施蛰存   阉割   《魔道》   美人迟暮  
描述: 以往关于《魔道》、《夜叉》这类怪诞的小说分析极少。只是指出它们对于人物的变态和病态心理作了一定程度的解剖和表现。这样的结论对于文本主题的开掘还远远不够。《魔道》是一篇极度寓言化了的小说,文本中种种隐喻符号传达了丰富的性文化的含义。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到施蛰存的《魔道》,时代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令男性人物感到恐怖的已不是“大哥”式的家长,而是“妖妇”城市情欲世界的征服者,她们令男性陷入一种人格与精神分裂的状态中。文本中这几个令“我”神魂颠倒、恐惧害怕的女性形象,有着从陈夫人、巫婆到埃及艳后的僵尸的流变,即从
《美国牧歌》的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张莹波   张树娟   来源: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牧歌》   菲利普·罗斯   女性主义解读  
描述: 西方评论界大都认为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中的男主人公塞莫尔·利沃夫是一个因其自身美德而受罚的完美男人,而文章认为小说中有一种女性主义的声音在抵抗并颠覆男主人公塞莫尔·利沃夫、叙述者内森·朱克曼甚至作者菲利普·罗斯等构成的多重男性主导性话语,小说中的女性人物能勇敢面对强势的男权意识形态,以自己的方式挑战男性权威,努力展示自我,重新确立自己的女性身份,寻找新的归宿和出路。尽管她们的方式不甚可取,她们的结局也不够圆满,但我们看到了小说家罗斯对性别平等所做的主观努力。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