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创作评谭】搜索到相关结果 9 条
-
窒息世界里的挽歌
-
作者:
陈东有
来源:
创作评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窒息
人物命运
挽歌
女性心理
性心理描写
围屋
女性形象
人物形象
寡妇
世界
-
描述:
温燕霞的长篇小说,最擅长的,是写女性。写女性中的客家女性,写客家女性中一群特别的女性。围屋,本是江西、福建、广东三省相邻地区客家人集中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建筑风格与艺术风格都很特别,透溢出一种
-
等待天堂的女人们——简析金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朱磊
来源:
创作评谭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武侠小说
女性思想
金庸小说
社会关系
红楼梦
作家作品研究
金庸作品
爱情
宗法制度
女性形象
-
描述:
金庸小说作为新武侠小说的代表,新就新在对传统的继承、批判和反思上。因此,他的女性思想同样具有对传统的认同和否定。本文从女性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出发,分析金庸的女性思想。
-
赣南大地底层人的传奇——读李伯勇中篇小说集《恶之花》
-
作者:
叶晓健
来源:
创作评谭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赣南客家
作家
思想观念
恶之花
传奇色彩
小说集
女性悲剧命运
内心世界
女性形象
世纪初
-
描述:
一读完李伯勇的中篇小说集《恶之花》(作家出版社,2006年),心田涌起一股浓浓的乡愁和感慨。这部中篇集子所录的几个中篇,大都曾在刊物发表过。作家写作的年份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内容串联两个世纪。李伯勇写出了我那么熟悉的赣南客家人的
-
得到的与失去的
-
作者:
郭廓
来源:
创作评谭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九十年代
女性作家
女性意识
写作方式
中年知识女性
女性写作
女性文学
当代文坛
女性形象
-
描述:
鲁迅曾说过:"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世界。"十四年前,胡辛以真诚的声音,感动了我们,亦步入了当代文坛。一个女性选择写作,而且是"女人写,写女人",这就注定她必须与自己的激情,自己的小说一同承受煎熬。胡辛的写作都是对生命与生活的真诚抒发,在真诚抒发中她总是追求一种崇高的永恒。也正是这种精神追求,使胡辛的小说既具有理想主义的气息,又染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对理想的憧憬和实现理想的艰辛体验并存于胡辛的生命与意识的张力之中。她笔下的女性呈现出奋斗与不幸相结合的双重形态。这从她的三个"典型化"的女性柳青、树云、希玮就可
-
“小女人散文”批评话语质疑
-
作者:
谢玉娥
来源:
创作评谭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社会性别
性别歧视
女性散文
质疑
批评话语
作品
当代散文
女性形象
男人
-
描述:
近两年来,小女人散文作为一种新流行的批评话语不胫而走,在文坛频频出现。可是,如果我们稍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许多文章在使用这一术语时,都不约而同加上了一个双引号——。这一符号的运用既标明称谓所指有着特定的内涵,同时也提醒我们思考如下一个问题:小女人散文作为一个学术概念使用,是否准确、合理、适宜?是否名正言顺?
-
用力而后超越:谈中篇小说集《洗手兰》
-
作者:
吴松亭
来源:
创作评谭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家
革命历史题材
洗手
写作
小说集
历史与现实
作品
悲剧命运
女性形象
用力
-
描述:
在作家中确实有两种不同的类型。有的作家颇具灵性,活络的思维和不经意的情节铺陈,其作品就能给人以阅读的兴味。而另一类作家则没有这般潇洒,写作中往往经历着苦思冥想、艰辛运笔、刻意营
-
中国女性文学中的女性困境
-
作者:
梁欢
来源:
创作评谭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女作家
中国女性文学
困境
爱情
价值标准
事业成功
个人价值
女性生存
男性
-
描述:
有人预言:21世纪是她世纪,21世纪是女性文学的世纪。这种说法虽有失偏颇,但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实践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中国的女作家们以非凡的智慧、才华和勇气,以女性独特的声音加入到文学大合唱中,成为无法忽略的亮点和热点,为整个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梦的追求与现实的尴尬:从三个女作家看江西女性文学
-
作者:
陈金泉
来源:
创作评谭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代文学
江西省
中国
文学评论
女性文学
-
描述:
梦的追求与现实的尴尬:从三个女作家看江西女性文学
-
世纪之门:跨入世纪之门的中国女性
-
作者:
戴锦华
来源:
创作评谭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代文学
中国
文学评论
女性文学
-
描述:
再一次面临世纪之交的中国,再一次遭遇着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再有次于世界一体化的多种选择中别无选择。如果说,上一个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甲的护航之下洪水般地突破了老中国闭锁高墙的西方文明,此后,老中国的一切遭遇着再阐释与被构造的文化命运;那么,这又一次的跨世纪,中国再度于对世界语境的再取位中遭遇着新的文化构造与被构造过程。如果说,一百年,中国在持续的、不同震级的动荡中,社会、文化与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