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11 条
-
吴江沈氏女作家群的家族特质及成因
-
作者:
郝丽霞
来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庭特质
沈氏
成因
女性
-
描述:
吴江沈氏家族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一个著名的文学世家,除了以沈?为代表的男性成员在传统的诗文及戏曲领域内取得的辉煌成就外,女性文学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沈宜修为核心的女性作家群具有鲜明的家族特质,她们以
-
辛亥革命前夕的妇女运动
-
作者:
行龙
来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子
留学生
妇女运动
中国妇女
辛亥革命史
同胞
东京
中国近代社会
家庭
辛亥革命前夕
-
描述:
辛亥革命前夕是中国社会激烈动荡的岁月,与此相应的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随即出现了一些异于往古的变动。妇女运动是当时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潮流,它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而且对于妇女积极投入辛亥革命及后来的妇女解放运动,都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探讨辛亥革命前的妇女运动,对于辛亥革命史及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都是不无裨益的。
-
女性写作中的自我意识
-
作者:
惠百团
来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作家
自我定位
自我意识
心灵特征
自我形象
-
描述:
女性"自我"意识虽然是女作家以个人的名义(即第一人称)进行故事叙述,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武断地将作品中的"我"等同于作者本人。当然,这并不排除这个艺术形象上所呈现出的作者本人的经验(他人的或个人的)特征,同时,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女性"自我"形象与其他类别的女性形象的区别。它是关于"自我"的言说(第一人称叙事),并且这个"自我"必然地折射出女性作家的心灵特征。
-
新时期女性文学的爱情观
-
作者:
惠百团
来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念
爱情
理性
-
描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当女性对于爱情的直面、探讨和表达日趋深入的时候,因心理和观念的滞后而带来的爱情问题或悲剧故事当大大减少,但是,当看到当代一些女作家的小说的时候,我发现我的估计太过乐观了,一些传统观念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积淀持久而又深刻,至今仍然是笼罩在一些女性心灵上的厚重阴影,而且阻止了她们对爱情的正视和追求幸福的可能性。
-
美国女性主义文化研究述评
-
作者:
张舍茹
来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众文化
大众媒介
文化研究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女权主义在欧美作为一种思想活动和一种政治策略已经有了一段很长的历史。虽然女性主义一开始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学科,因为它既在现存学科之中,又在现存学科之外,曾一度被称为是只有观点,没有理论和方法的非学术政治。如今,在文化研究和文化社会学的领域,人们对大众文化中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与日俱增的兴趣,使之成为广泛复苏的女权主义和女权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美国女性主义文化研究在这方面提供了有力证明。
-
殊途同归的女性歌唱——20世纪80年代两岸新女性主义小说创作比较
-
作者:
樊洛平
来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80年代
两岸新女性主义小说
同构性
差异性
-
描述:
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的女性文学,在经历了各自的发展路线之后,于20世纪80年代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女作家的群体崛起,新女性主义文学书写遂成为两岸文坛引人注目的创作风景线。两岸的新女性主义小说,在面向社会旧有传统挑战男权中心话语、塑造时代女强人形象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同构性;在文坛背景和审美风格等方面,也存在着创作的差异性。
-
初试锋芒即犀利:读茅盾的处女作《蚀》三部曲
-
作者:
丁尔纲
来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家
艺术结构
处女作
现实主义
三部曲
茅盾
心理描写
大革命
社会变革
女性形象
-
描述:
茅盾是初次提笔写作就已相当成熟了的少数大作家之一。他的处女作《蚀》是由三个连缀性的中篇小说组成的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和《追求》,初次发表就一鸣惊人,震动了中国文坛。作家的精湛眼光和艺术才华很快取得了公认。但在茅盾说来,其成功并非偶然。茅盾在商务印书馆历时十年(通称“商务十年”)的辛勤积累和
-
于激变中求稳实之法——民国最高法院关于女子财产继承权的解释例研究
-
作者:
赵晓耕
马晓莉
来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运动决议案》
解释例
女子财产继承权
-
描述:
对于国民党二大《妇女运动决议案》中“女子有财产继承权”的规定,民国最高法院采取了折中的立场进行限制性解释。其所面临的两难情形揭示出了法律制度的悖论。为在动荡中达到均衡,于激变中求得稳实之法,法律职能部门应在实践中发挥调整器的作用。
-
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狐意象
-
作者:
李正民
曹凌燕
来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经籍纂诂》
中国古典小说
《聊斋》
原型意象
图腾崇拜
狐意象
《剪灯余话》
人与动物
审美意象
原型批评
-
描述:
狐意象起源于原始图腾崇拜意识,由最初的图腾意象上升为古典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原型意象。人与动物互渗同一的思维方式决定了狐意象在原型系统中相互沿袭的特征及不断蜕变的轨迹。始终与女性形象扭结在一起,与女人具有相同命运的狐意象,又使我们透过表象窥到了某种民族深层心理。
-
试论李清照自我意识的觉醒
-
作者:
刘淑丽
来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清照
自我意识
独立人格
女性文学
-
描述: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天才女性,她的作品至今广为流传,乃是由于其中流淌着作者与自然、与社会紧密联系的生命活力。文章以清醒自觉的自我意识入手,探寻了李清照之独步文坛的深层心理原因,并揭示了女性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