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维多利亚女性文学与中国五四以来的女性文学之比较
作者: 程晨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维多利亚   女性文学   五四  
描述: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与中国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虽然都处于由沉寂走向高峰的时期,但前者因为其自然流顺的时代进步,后者由于社会革新的不平衡性难以获得全面彻底的发展,然而这两个时代都是女性文学,甚至现代文学步入辉煌的历史开端.
在前进与退缩中:中法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女性意识比较研究
作者: 袁媛   来源: 大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平等爱情   男性为主的统治阶层   女性独立精神  
描述: 《再生缘》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女性主体意识开始显露时期的女性文本。《印第安娜》是法国女权运动萌芽期的女性作品。它们都体现了相似的女性思想,表现在女性对以男性为主的统治阶层的蔑视,女性独立精神的展示和女性对平等爱情的追求等三方面。本文强调了陈端生所撰写的《再生缘》前十七卷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不朽价值。
从伯莎梅森和简·爱看勃朗特的女性意识
作者: 王亚丽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伯莎梅森   女性意识   简·爱   本我与自我  
描述: 《简·爱》这本小说,塑造了简和伯莎梅森两位女性。实际上,简的反抗所代表的女性独立意识,是勃朗特在男权话语氛围中塑造的符合男权社会要求的女性形象的狭隘的反抗,而伯莎梅森的反抗则是在疯的掩护下做的更彻底的反抗。在某种意义上,伯莎梅森是作者的本我,简是作者的自我,正是简与伯莎梅森两个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才凸显了勃朗特的女性意识。
媒体责任与维吾尔族妇女性别角色规范的重构
作者: 赛来西.阿不都拉   王琴琴   来源: 当代传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维吾尔族女性   规范   性别角色   媒体责任  
描述: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大众传媒对重构维吾尔族妇女性别角色规范应承担的责任。通过分析,提出了加大主流价值观引导下的维吾尔族女性积极、向上、进取的美好形象的宣传;办好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语种的妇女媒体以传播先进性别理念;媒体要加强对性别意识的研究,提高性别敏感,提高传播者平等地表现社会性别关系的能力以及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上不断创新,为女性形象重构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的建议。
《平凡的世界》中转型期的女主人公形象
作者: 张利凤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与现代   女性形象   《平凡的世界》  
描述: 《平凡的世界》在对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农村和城市进行全方位艺术扫描的同时,着力刻画了一群生活在城乡交叉地带的女性形象。她们既展现了传统女性善良、勤劳、质朴的美德,又表现出现代知识女性的自我意识与开放心态。各种不同类型的女性,演绎着自己平凡却又精彩各异的人生,成为小说中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作品与人生的纠结:也谈作家海明威的妇女观
作者: 张敬   来源: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女性   海明威   女性形象  
描述: 海明威笔下女性人物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争议,这是时至今日人们不断探索这一领域的原因。本文基于当时女权运动的社会背景,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分析作家矛盾、对立的妇女观的成因及其在作品中的深刻体现,以佐证作者并非众多评论中没有女人的男人,有助于解读海明威内心深处对两性关系和谐融存的渴望。
哈姆莱特的厌情节与奥菲利娅的悲惨命运
作者: 何健   来源: 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厌女情节   悲惨命运   奥菲利娅   乔特鲁德   哈姆莱特  
描述: 《哈姆莱特》中的女性形象一直受到普遍关注,特别是她们与主人公哈姆莱特之间的关系。剧中,乔特鲁德对哈姆莱特女性观的转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使他产生厌情节。正是由于哈姆莱特女性观的转变,导致他对爱人奥菲利娅的态度也发生改变。这一系列变化对奥菲利娅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
哈姆莱特的厌情节与奥菲利娅的悲惨命运
作者: 何健   来源: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厌女情节   悲惨命运   奥菲利娅   哈姆莱特  
描述: 《哈姆莱特》中的女性形象一直受到了大家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她们与主人公哈姆莱特之间的关系。剧中乔特鲁德对哈姆莱特女性观的转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她产生了厌情节。而正是由于哈姆莱特女性观的转变,导致他
都市漂泊之魂的理想与憧憬:徐讦小说“奇女”论
作者: 傅建安   来源: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孤寂虚无   爱情哲理   奇女   徐讦   都市漂泊  
描述: 徐讦作为后期浪漫派的代言人,在其作品中塑造出一系列独具异禀、能通天接地、生活于另一世界的“奇女”形象。在其女性人物身上,徐讦寄托了他全部的热情与想象。她们既寄寓着作者漂泊人生的理想与憧憬,也给乱离年代的人们以慰藉。同时通过这些特异的女性形象,徐讦将人物封闭在特定的情境中来探讨爱情哲理。但这些极幻关的女主人公不仅只生活于离奇的情境,而且她们的结局或是浪游,或归于寺庙,或归于尘土,从而更体现了作品的孤寂虚无的关学基调。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单人纸牌游戏》
作者: 张爽   曲一歌   来源: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话语沉默   后殖民女性主义   他者  
描述: 《单人纸牌游戏》是作者艾米·刘的代表作。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深受男权社会,主流社会以及西方社会压迫的女性形象。本文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小说中的艾米这一形象。在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融合了民族和性别于一体,更好的阐释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 1 2 3 ... 96 97 98 ... 265 266 26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