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奥菲利娅】搜索到相关结果 10 条
-
红玫瑰与紫罗兰:感悟莎士比亚笔下的“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
作者:
朱艳欣
来源:
科教文汇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苔丝狄蒙娜
奥菲利娅
莎士比亚
-
描述:
奥菲利娅和苔丝狄蒙娜是莎翁笔下两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本文试图对其形象进行重新解读,以期给读者带来别样的感悟。
-
论奥菲利娅悲剧结局的伦理成因
-
作者:
王宇翔
来源:
文学教育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奥菲利娅
伦理结构
伦理身份
-
描述:
奥菲利娅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运用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从伦理环境和伦理结构的两个角度,分析了奥菲利娅的爱情悲剧,探究了其发疯落水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伦理原因,旨在揭示一个事实:奥菲利娅的悲惨结局,本质上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伦理悲剧。
-
香消玉殒是为甚?:论奥菲利娅的悲剧命运
-
作者:
薛朋
来源: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奥菲利娅
《哈姆莱特》
悲剧命运
-
描述:
奥菲利娅作为《哈姆莱特》中的女性形象,虽出场不多,却起着联接剧中主要人物的作用,她的命运变化既与剧中其他人物形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受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解读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因素对于恰切理解剧中人物性格特征、深刻把握作品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
哈姆莱特的厌女情节与奥菲利娅的悲惨命运
-
作者:
何健
来源: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厌女情节
悲惨命运
奥菲利娅
哈姆莱特
-
描述:
《哈姆莱特》中的女性形象一直受到了大家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她们与主人公哈姆莱特之间的关系。剧中乔特鲁德对哈姆莱特女性观的转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她产生了厌女情节。而正是由于哈姆莱特女性观的转变,导致他对爱人奥菲利娅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这一系列的变化对奥菲利娅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
-
爱情·理想·疯狂与死亡:论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
-
作者:
陈为艳
来源: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奥菲利娅
悲剧
哈姆雷特
女性主义
-
描述:
《哈姆雷特》一剧中的奥菲利娅一直被视作次要人物,且是莎剧一系列女性形象中光辉黯淡的一位,但这种评价有失公正:奥菲利娅也有和哈姆雷特一样的情感历程,从幸福少女到受两次打击而疯癫落水,经历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其不幸遭际也致力于反映了一代青年理想破灭、斗争失败的主题。其之所以从文本到评论历来都颇受忽视,从侧面论证了女性主义评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
从平行研究角度浅析奥菲利娅与鲁四凤的死亡
-
作者:
张娇蓥
来源:
才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偏向
奥菲利娅
死亡悲剧
平行研究
鲁四凤
-
描述:
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分别对《哈姆莱特》中的女性奥菲利娅和《雷雨》中的女性鲁四凤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和比较,发现两个女主人公的异同之处,以及导致她们死亡的原因,并进一步分析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作家塑造女性形象的审美偏向。
-
哈姆莱特的厌女情节与奥菲利娅的悲惨命运
-
作者:
何健
来源:
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厌女情节
悲惨命运
奥菲利娅
乔特鲁德
哈姆莱特
-
描述:
《哈姆莱特》中的女性形象一直受到普遍关注,特别是她们与主人公哈姆莱特之间的关系。剧中,乔特鲁德对哈姆莱特女性观的转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使他产生厌女情节。正是由于哈姆莱特女性观的转变,导致他对爱人奥菲利娅的态度也发生改变。这一系列变化对奥菲利娅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
-
从女性主义视角探索莎翁悲剧
-
作者:
纪颖
纪雪
来源:
戏剧文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英国文学史
苔丝狄蒙娜
奥菲利娅
人文主义者
女性世界
文艺复兴时期
女性主义视角
莎士比亚
女性形象
哈姆雷特
-
描述:
在英国文学史上,莎士比亚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和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他在其一生创作的37部戏剧中,成功地塑造了128位女性形象,她们中有的被刻画成温柔美丽的尤物,有的则是等待着男人来拯救的被侮辱者和被损害者,还有的则是贪图享乐的荡妇或邪恶嫉妒的女巫。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相比,莎翁尤其擅长刻画女性形象。
-
论奥菲利娅
-
作者:
陈伯通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奥菲利娅
矛盾冲突
鲜花
恶势力
性格特征
爱情
莎士比亚
玫瑰
哈姆莱特
评论家
-
描述:
奥菲利娅也许要算是莎士比亚女性形象中最引人同情的一个了。德国诗人海涅称她为“可怜的奥菲利娅”;英国批评家赫士列特把她叫作“五月的玫瑰”,“过早萎谢的鲜花”,说她是“几乎纤巧动人得不能加以讨论的人物”。(《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217页)大约是因为过分沉浸于同情之心,历来论家谈到这一形象大多语焉不详,未作细致分析,生怕有损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整体印象。
-
论奥菲利娅
-
作者:
陈伯递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奥菲利娅
矛盾冲突
鲜花
恶势力
性格特征
爱情
莎士比亚
玫瑰
哈姆莱特
评论家
-
描述:
奥菲利娅也许要算是莎士比亚女性形象中最引人同情的一个了。德国诗人海涅称她为“可怜的奥菲利娅”;英国批评家赫士列特把她叫作“五月的玫瑰”,“过早萎谢的鲜花”,说她是“几乎纤巧动人得不能加以讨论的人物”。(《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217页)大约是因为过分沉浸于同情之心,历来论家谈到这一形象大多语焉不详,未作细致分析,生怕有损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整体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