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二十世纪欧洲小说中三位“另类女性”形象解读
作者: 胡贤琴   来源: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主权   颠覆   消解   主流社会  
描述: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中解读 2 0世纪欧洲文学中三部著名的文本 ,揭示三位“另类女性”在“成为自己”行为方式背后所高扬的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体意识 ,既传承了几千年的人本传统、人文精神 ,又寄寓着作家们对时代的呼告。三位“另类女性”所显现的颠覆话语霸权、消解中心、改写历史的力度 ,则传达出处于“生存困境”中的“现代人”的憧憬与期望。
异性作家笔下的家庭女教师形象比较
作者: 张丽   来源: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性别差异   家庭女教师  
描述: 夏洛蒂·勃朗特与萨克雷分别塑造了家庭女教师形象 :简·爱与利蓓加。这两个人物形象同中有异 :她们所处的时代 ,社会出身 ,人生道路大致相同 ,但在褒贬色彩和形象内涵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差异性则主要是由于创造形象的作家萨克雷与夏洛蒂·勃郎特性别不同造成的。作家性别的不同会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
当代女性文学与精神分析学
作者: 赵树勤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分析学   女性文学  
描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复归并取得辉煌的成绩,首先应归功于女性作家,她们在性别意识觉醒的同时找到了弗洛伊德主义作为自己最为契合的理论资源。当代女性文学的精神分析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黑暗大陆"的守梦者;创伤经验与童年固结;变态心理的艺术聚焦。
女性文学:狂欢于“私人化”写作的坚冰上
作者: 孙秀昌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私人化”写作   意义   局限   女性文学   出路  
描述: 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私人化”写作,有其合法的本土语境和全球语境。它的出现,推动了文学的多元发展,丰富了文学的话语表达,更新了文学批评观念,拓宽了意义生成的空间,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认识价值。但由于“私人化”写作不断向“欲望化”、“肉身化”滑落,导致了审美价值的畸变,并陷入商业操纵和男性窥视的双重陷阱,从而走向了女性解放的反面。
论李清照女性文学主体意识的体现
作者: 王晓炜   赵新战   来源: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清照   文学   主体意识   女性  
描述: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 ,总体上是男权统治的社会 ,社会的意识形态始终以男权为中心 ,而女性的主体意识历来被扼杀、被漠视。李清照作为一个词人 ,在其作品中能够大胆而真实地反映出自己的喜怒哀乐 ,将自己的一生真实地展现 ,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
自强不息 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开创我国妇女事业的新局面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妇运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生观   妇女权益   中国共产党   艰苦奋斗精神   妇女工作   价值观  
描述: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8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国妇女九大部分代表座谈时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也必然是当代我国妇女运动的主题。广大妇女一定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不断实现自身进步与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积极贡献力量。
论基督教文化与五四女作家研究的视角与走向
作者: 王珊   来源: 邵阳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走向   基督教文化   五四女作家   视角   女性文学  
描述: “基督教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可以不断开拓和深化的研究课题 ,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与论述。五四女作家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与过滤就表现出她们的独特性。把她们置于基督教文化背景之下 ,分析她们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历史渊源、基督教文化在她们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和这种宗教情愫对五四女性文学的影响 ,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的发生、发展 ,有利于进一步把握她们的创作个性和拓展女性文学研究。
灵魂苏醒——论“五四”女性文学创作的主体意识
作者: 庄秀芬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性别认同   “五四”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  
描述: 文学,作为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无疑属于整个人类。但事实上,千百年来,文学所承载所歌咏所关注的,分明偏重于人类的一半——男性。男性的人生屐痕,男性的情感潮汐,聚起崔巍文山,汇成浩瀚艺海。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在二十世纪之前的文学史只是男性的文学史。女性被束缚在家庭的狭小天地里,她们从生到死都被固定在一个被奴役、被压迫的地位。她们无权接受教育,无权参与社会活动,更无权享受做人的权利。在这段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漫长历史时期,女性一直处于失语的状态。虽有少数幸运的女子有机会接受了教育,能写出些诗文,但他
女性叙事策略与女性叙事权威:简•奥斯汀的《爱玛》之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
作者: 刘惠良   来源: 中南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叙事学   自由间接引语   权威   聚焦   《爱玛》   声音  
描述: 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极其出色的女作家之一,她以女性特有观察力与洞见力,真实地描绘和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现实生活,尤其是他们的婚姻与情感世界。其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一扫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充斥英国文坛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继承并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高潮奠定了基础。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虽然仅出版作品六部,但被广泛阅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为表达女性意识较早的作品,她的小说以独
托妮·莫里森笔下黑人女性主体性与民族性的建构
作者: 蒋欣欣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托妮·莫里森   黑人女性   民族性  
描述: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评论界对莫里森的关注同她相继推出的作品相映生辉,运用各种批评理论、研究方法写成的专著、论文纷涌而出。据陈法春考证,目前,以英美为主的西方莫里森研究正向纵深发展,主要有六个焦点问题。而国内莫里森研究仅始于90年代初,尤其是在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零星的评论文章才见诸于世。国内不乏运用各种批评理论对莫里森的小说文本进行解读者,但总体说来不如西方莫里森研究深入、系统,尤其是其作品和访谈中表现出来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关注莫里森创作中的黑人女性形象,深入探讨黑人女性主体性的丧失与建构、女性群体主体性的建构历程等问题,并结合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阐述莫里森一贯的创作主题,即探讨建构黑人女性主体性与唤醒黑人民族性的交互作用。本文构思新颖,填补了国内莫里森研究中尚无运用女性主义批评和后殖民批评等文学批评理论对其著作进行贯穿解读的空白。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内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发展,而且本文所论述的黑人女性与黑人民族从边缘向中心递进的非殖民化进程,可为我国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反殖民、反霸权斗争提供参考。
< 1 2 3 ... 53 54 55 ... 91 92 9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