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1494 条
-
消费主义视角下的婚姻与女性“自我”——华顿“纽约小说”研究
-
作者:
王丽明
张卉
来源:
外国语言文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
消费文化
婚姻
华顿
女性
-
描述:
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创作的《快乐之家》、《国家风俗》以及《天真时代》等纽约小说从不同侧面勾勒出妇女消费倾向的改变,以及她们经历转变与适应的过程。作品以白描的手法再现了美国20世纪上半叶妇女作为商品、艺术品以及消费品的情景。本文在消费主义理论观照下阐释商品市场对女性人物婚姻观和自我认同的作用力,指出女性的经济依附状态和社会客体地位弱化了女人的社会角色及身份建构。纽约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华顿对待消费意识形态的复杂矛盾态度,以及她与主流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
-
论媒体与第二次美国妇女运动
-
作者:
王秀娥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右翼保守势力
媒体
第二次妇女运动
-
描述:
第二次美国妇女运动和其他任何现代社会的政治运动一样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大众媒体报道。归纳起来,大众媒体对第二次妇女运动的报道经过“蜜月期”、“功过参半期”和“反女权期”三个时期。大众媒体的报道作用类似一把“双刃剑”,甚至负面作用大过正面影响。决定大众媒体对第二次妇女运动报道的是其背后的利益集团,即女权主义革新派和保守势力的力量博弈。当女权主义者力量迅速壮大时,媒体报道以正面报道为主;当新右翼保守势力迅速壮大并执掌政权的时候,媒体则一边倒地以负面报道为主;当双方力量势均力敌时,则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参半。
-
中共建党与近代中国女性的觉醒
-
作者:
渠昕燚
来源:
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共建党
觉醒
中国女性
-
描述:
在我国的中共建党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运用了我国近代女性运动取得的劳动成果,并且在我国建党开始之前,与妇女运动相融合,促使共产主义向新的世界新的未来发展。在五四运动时期与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女性的运动与我国建党阶段的女性运动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我国近代女性的觉醒与我国建党有直接的关系,并且也为中共建党后期的运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根本保证。本文针对中共建党与近代女性的觉醒进行深入的探究,并作一简单的论述,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意见。
-
当代女性文学研究关键词及其反思
-
作者:
谢雪梅
来源:
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文学
古代女性文学
女性意识
性别意识
女性文学
现代女性文学
-
描述:
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呈现危机意识,研究者立足方法论的反思,重新定位女性文学研究学科建设。本文将方法论的反思切进关键词层面的反思,包含三组关键词的梳理:“女性意识”与“性别意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女性文学”与“男性文学”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古代女性文学”与“现代女性文学”之间的隔离与传承,表征在跨文化视野之下的本土化思考,意图融合本土的文学与文化传统,突破封闭性的理论内涵,摆脱“再度边缘化”的学科危机。
-
华裔女性文学中的食物叙事与性别政治
-
作者:
黄新辉
来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华裔女性文学
性别政治
食物叙事
主体意识
-
描述:
在美国华裔文学中,尤其是华裔女性文学作品中,“食物”一直作为重要的意象反复地出现,蕴含着深刻的性别政治内涵。本论文借助性别政治的相关理论,探讨了不同时期的华裔女性文本中各类女主人公的饮食偏好和食物选择与性别政治之间的关系:华裔女主人公或缺乏性别意识与族群意识,安于传统刻板印象给定的角色;或处于文化认同的撕裂之中,对传统性别权利关系进行激烈的抗争与批判;或超越狭隘的性别族群意识,勇于追求女性的生理情欲。由此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就在于,它揭示了华裔女性作家如何基于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将政治诉求融入其文学创作之中,藉
-
从珍妮和秀拉看黑人女性成长主题的构建
-
作者:
宋银苗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活跃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非裔美国女作家,被认为是非裔美国女性文学先锋。其小说《他们眼望上苍》发表于1937年,可以说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开始。该小说第一次以黑人女性珍妮作为叙述主角,展示了非裔美国女性成长中的身份探求和意识觉醒的过程,呼应了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新黑人文化运动即哈莱姆文艺复兴。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秀拉》是其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974年,莫里森继承了黑人女性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该小说更被称为“最具有创新性和实验性的小说”。
-
从珍妮和秀拉看黑人女性成长主题的构建
-
作者:
宋银苗
来源:
北方文学(下)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女作家
成长主题
1937年
《他们眼望上苍》
哈莱姆文艺复兴
黑人女性
女性文学创作
珍妮
-
描述: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活跃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非裔美国女作家,被认为是非裔美国女性文学先锋。其小说《他们眼望上苍》发表于1937年,可以说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开始。该小说第一次以黑人女性珍妮作为叙述主角,展示了非裔美国女性成长中的身份探求和意识觉醒的过程,呼应了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新黑人文化运动即哈莱姆文艺复兴。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秀拉》是其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974年,莫里森继承了黑人女性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该小说更被称为“最具有创新性和实验性的小说”。
-
十九世纪架上油画的女性形象研究
-
作者:
刘文婷
来源:
重庆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艺术家
象征意义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在十九世纪这个时间跨度里,存在着缤彩纷呈的艺术流派,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印象主义和现实主义等等,着重以十九世纪欧洲架上油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探究对象,作为女性绘画学习者,试图从中找出自己的艺术创作趋向。因女性形象始终贯穿着整个艺术史,本文以其作为切入点,结合相关的社会学、生理学、图像学等知识,对十九世纪的部分油画作品中女性形象进行新的解读,揭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文化层次下女性的社会生活。不仅能够使艺术家们充分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也可以成为他们思想的载体和反射镜。进而显示出女性形象在当时
-
“徽商”家族剧的女性形象建构
-
作者:
郝驰原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徽商”家族剧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徽商”家族剧是以表现徽州商人的家族发展变化、家族间与家族成员间的矛盾斗争为主要内容,以徽商家族的发展史为主题,通过一个或者几个徽州商人家族的兴衰或者不同家族间的恩怨纠葛来反映历史变迁和时代变幻的电视剧。本文分别从徽商家族剧女性形象的性格构成、女性形象的叙事功能和女性形象的创作困境三个方面探究新世纪以来“徽商”家族剧中的女性形象建构。论文第一章指出新世纪以来“徽商”家族剧中女性形象的性格构成。“徽商”家族剧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一些普泛性的特点如隐忍顺从和贤良淑德。除此之外,她们还有一些现代性质素如顽强坚毅和独
-
虚与实的统一:论《菲茨杰拉德传》中传主的女性观
-
作者:
崔幕雨
来源:
长春理工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记文学理论
菲茨杰拉德的女性观
《菲茨杰拉德传》
事实
虚构
-
描述:
弗·司·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被西方文学评论界誉为美国“新女性”的代言人。尽管说菲茨杰拉德创造了美国“新女性”有些夸张,但是他的作品确实呈现给世人既美丽,自由又自私,冷漠的美国新女性形象。因此,菲茨杰拉德研究应聚焦于他的女性观。《菲茨杰拉德传》是美国传记作家麦克·格伦迪于2012年出版的力作,被称为“迟来的传记”。在其传记中,传记作家对菲茨杰拉德在社会生活中对女性的看法及在其作品中蕴含的女性观都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因此研究《菲茨杰拉德传》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论文运用对比分析法和例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