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贾平凹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
作者: 周悦   来源: 青年时代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贾平凹小说   塑造   女性人物形象  
描述: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坛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他非常擅长于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对女性人物的描写突出了他们性格中的闪光点,表现出作者对于社会的理解与认知。本文主要针对贾平凹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
《飘》中主要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 黄阳   来源: 知音励志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分析   梅勒妮   《飘》   斯佳丽  
描述: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作品。小说以美国南北内战为历史背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斯佳丽和梅勒妮两位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揭示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和成长。
从生态女性主义再读《永别了武器》
作者: 刘汇明   来源: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凯瑟琳   生态女性主义   海明威  
描述: 传统观点认为海明威只会描写硬汉精神、塑造男性形象,他笔下的女性人物都是没有自我的陪衬物。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重读《永别了武器》,说明海明威是一个具有生态意识和女性意识的作家。
主体·性别·空间——北美明清女性文学研究
作者: 梁晗昱   来源: 社会科学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   空间   明清女性文学   北美   性别  
描述: 北美汉学界对明清时期书写女性的研究主要涵盖文本资料的收集整理、主体建构、性别表述和空间视阈等方面。北美汉学家对明清书写女性的阐发研究,源自物质文化关怀下的女性文本的重新发现,同时,西方理论思潮的涌动和创新也是该领域被日渐重视的重要原因。
教学改革中的现当代女性文学
作者: 沈红芳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女性文学   遮蔽  
描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研究取得硕大成果,但是以往研究过于强调性别理论,造成对女性文学研究的新的遮蔽,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对以后的女性文学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晚唐五代女诗人诗歌题材研究
作者: 张丽丽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女诗人   晚唐五代   题材  
描述: 晚唐五代女诗人是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女性文学群体,诗歌题材和内容较广阔,有题叶诗、闺怨诗、忆夫诗、爱情诗及战争诗等,在女性诗歌史上有较大影响,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唐诗》中女诗人诗歌的情感特征探究
作者: 沈阳   来源: 山西青年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诗人诗歌   全唐诗   情感特征  
描述: 《全唐诗》收录的都是唐代女诗人的诗歌,诗歌的内容非常丰富,诗歌中抒发的情感和表达的内容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有表达离别相思之苦的,有表达爱国情感的,也有抒发生活苦难的,打破了传统女诗人的单一诗歌情感特征,从现实生活的多个层面抒发情感,这对女性文学来说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
鸿爪雪泥留印处,悲歌岂效女儿愁——清代女诗人沈善宝的创作与生活
作者: 珊丹   来源: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沈善宝   秋红吟诗社   名媛诗话  
描述: 沈善宝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著名女诗人,她幼年遭逢家难,以卖文卖画供养八口之家,有《鸿雪楼诗集》等著作问世,她编写的《名媛诗话》为清代女性诗话的集大成者,她同顾太清等人组织的秋红吟诗社标志着女性诗社的成熟。沈善宝的创作和文学活动对清代女性文学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新媒体视域下增进大学生性别认同四重方法探析
作者: 王玲   刘莉   来源: 济宁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四重方法   性别认同   新媒体   女大学生  
描述: 新媒体技术更新是把双刃剑,其方便快捷、交互性、低门槛等特性消解着媒介主体与受众之间的界限,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视野空间和表达平台,与此同时,受男性追求商业利益的控制,消费女性,进一步加强了对女性
胡彬夏与“改良家庭”的女性论述——兼论“五四”新文学“家”观念的源流
作者: 高翔宇   来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观念   改良家庭论   女性论述   胡彬夏   “五四”新文学  
描述: 清末民初留美女性精英胡彬夏,在担任《妇女杂志》主编期间,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改良家庭论”的女性论述。其中涉及到了改良家庭与改良社会、女子道德、女子教育以及儿童启蒙等方面的内容。“改良家庭论”不仅作为清末民初妇女启蒙思想史中独到的风景线,更为重要的是,同时隐喻了“五四”新文化中家庭与妇女、女性与文学、母亲与儿童等观念的源流。胡彬夏从“妇女启蒙”到“发现儿童”这一思想脉络,恰可为解读“人的发现”的演进轨迹,以及“五四”前后妇女与儿童的教育生态提供典型的范本。
< 1 2 3 ... 46 47 48 ... 148 149 15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