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艰难时代的另一种言说——东北沦陷区戏剧的性别视角解读
作者: 郑春凤   来源: 戏剧文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时代   人性   东北沦陷时期   父权文化   戏剧创作   五四时期   知识分子   东北沦陷区   女性形象   剧作家  
描述: 艰难时代的另一种言说——东北沦陷区戏剧的性别视角解读
尴尬的存在:《韩家娘们儿》女性形象的文化启示
作者: 刘爱华   来源: 戏剧文学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启示   大家庭   生存状态   中国北方   婚姻   三世同堂   女性解放   范式   女性形象   女性生存  
描述: 如果说《韩家娘们儿》向人们提供了一种中国北方一个三世同堂的大家庭在20世纪末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呈现出一种新型的股份化家庭的生存发展状态,展现了具有古老气息的中国大家庭在希望与失落、期待与困惑中,力图与时代融合的艰难跋涉以及其锐不可挡的前进势头的话,那与事实绝不会太远。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讲,剧作者赋予《韩家娘们儿》的深刻内涵正
在欲火中挣扎——试析玛格丽特与蘩漪的性格魅力
作者: 冯丽军   来源: 戏剧文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布里   玛格丽特   繁漪   财产继承权   女性形象   中国现代   独特魅力   剧作家   生命力   周萍  
描述: 玛格丽特和擎漪分别是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剧作家威廉·田纳西和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在他们的剧作《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和《雷雨》中塑造的两个女性形象。她们被剧作家设置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剧作家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她们身临困境而不退缩,以勃勃的生命力和一颗燃烧的心去挣扎、反抗的过程,因此她们身上就显现出异于一般文学女性形象的独特魅力。玛格丽特是南方种植园主大阿爹家的小儿媳。她出身贫寒,天生丽
病态的百合花及其潜隐文化逻辑:对《徽州女人》中女人形象的另一种解读
作者: 张兰阁   来源: 戏剧文学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病态人格   《徽州女人》   话剧   女性形象   艺术评论  
描述: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本的意义是由文本同其理解者相遇而产生的,特别是那些本身具备多元意蕴的作品更是如此。《徽州女人》便具备了这种多元解释的基础。下面发表的文章即是对《徽州女人》中女人形象的另一种阐释。我们相信,理论上的争鸣与探讨一直是理论界活的生命的象征,它不但可以发现和拓宽作品的意义,而且对于创作和评论都不无启迪,我们十分欢迎各位方家参与这一话题的争鸣与探讨。
当代艺术信息
作者: 郭翠筠   来源: 戏剧文学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典文学   流行音乐   文化模式   文明社会   文学创作   原欲   文学评论   文化背景   当代小说   女性形象  
描述: 情与欲的对立--当代小说中的精神文化现象 蔡翔在《文学评论》88年4期撰文说:“情与欲的分离正是文明社会的共同趋向。人的原欲在文明的规约和导引中,蒸发为爱,爱而生情,情又净化着人的原欲,由粗鄙转为优美。人生倍尝爱欲之甘苦,上演了无数的悲剧和喜剧。情与欲的分离,也划出了人与兽的区别。然而,在我们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这种分离却演化成一种伦理上的对立,扬此而抑彼,在文明社会中,构成一种特殊的文化模式,直接规范着人的日常心理和行为方式,并且影响到具体的文学创作。文章例举了我国古典文学中女性形象,指出这种含有男权色
寻找回来的世界:从几出东北评剧现代戏看新女性的内涵
作者: 常晓华   来源: 戏剧文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戏   戏曲舞台   东北三省   新世纪   女主角   新时代   社会学   新女性   女性地位   女性形象  
描述: 进入新世纪以来,东北三省评剧艺术舞台异常活跃,在接连两届的中国评剧艺术节上,辽、吉、黑均有优秀的现代剧目推出,观众与专家对《疙瘩屯》、《三姓人家》、《半江清澈半江红》皆反响强烈。更令人深思的是,这些剧目不仅选择了新时代的女性作为戏的主人公,而且以演绎她们人生的坎坷和抗争命运的摆布、张扬独立的个性精神构成了戏剧的主体。从而,于历史学、社会学和美学的杂糅交汇之中,寻找回来了真正属于新女性自己的世界。一、传统的惯性与新女性地位确立的重重阻隔大型现代评剧《三姓人家》、《半江清澈半江红》和《疙瘩屯》,分别在两届评剧
黑土戏剧的阳刚之美
作者: 朱雪艳   来源: 戏剧文学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剧史   黑龙江   美学风格   戏剧家   现实主义   黑土文化   周恩来   女性形象   剧目   阳刚之美  
描述: 最近几年,黑龙江戏剧异军突起,仅在1987年到1989年,就相继有《曹植》、《黑色的石头》、《欲望的旅程》、《野草》、《少年周恩来》等14台剧目晋京演出,而在1990年4月,一次就有8台剧目晋京进行汇报展览演出,这不仅在黑龙江戏剧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同时也为全国所瞩目,被称为戏剧舞台上的“黑龙江现象”、“黑旋风”。黑土戏剧出现这样令人欣喜、又耐人寻味的现象,固然有诸多因素,但作为一种艺术,能够形成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与其独特的美学风格是有直接关系的。
被流放的女性群像:关于《床上的爱丽斯》的戏剧反思
作者: 周思源   来源: 戏剧文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流放   苏珊·桑塔格   《床上的爱丽斯》   反思   女性群像  
描述: 苏珊·桑塔格在其惟一一部剧作《床上的爱丽斯》中构建了"茶会"这一"戏中戏",从历史和艺术作品中挖掘片段化的女性人物,打通孤立的关系将她们串联成群像,凭借卓越的想像力建构了同台会面的场景,探讨她们或被自我无意识的流放或被男权社会驱逐的流放,从而实现对于被流放的女性群像的深刻反思。
女性的自救宣言:对独幕剧《琐事》中女性人物的精神分析解读
作者: 张蓝予   来源: 戏剧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   自我   本我   超我  
描述: 《琐事》是苏珊·格拉斯佩尔创作的经典的女性主义戏剧作品,本文从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入手,展开分析剧中女性人物的精神世界。受男权社会固有的超我价值观影响,女主人公米尼的本我意识面临重压,消极的自我意识使其错误地采取报复手段对抗男权观念,酿成命运悲剧。在对案件的调查过程中,女同伴不仅通过细微事物发现作案动机,粉碎了女性无所作为的夫权思想,而且表现出坚定而积极的女性独立意识,团结起来勇敢地挑战以法律为代表的父权权威,推翻男人自恃优越的假定,为女性利益辩护。
英国先锋剧作家玛丽娜·卡尔
作者: 暂无 来源: 戏剧文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玛丽娜   拉莫尔   古希   文学生涯   贝克特   民间文化   Marina  
描述: Marina Can,1964-出生于奥法利郡的塔拉莫尔来自一个文学气息浓厚的家庭,父亲是小说家、戏剧家,母亲是诗人卡尔儿童时期接触的希腊神话对其日后的文学生涯产生了巨大影响,而17岁丧母的伤痛也在她塑造的女性人物上留下了烙印。卡尔德早期剧作深受贝克特影响,语言简洁,情节荒诞。
< 1 2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