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上海大学】搜索到相关结果 81 条
-
时尚消费广告对青年女性性别形象塑造的研究-:以《时尚•COSMOPOLITAN》为例
-
作者:
贾军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杂志广告
时尚消费
女性形象
-
描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尚消费越来越多地成为中国城市女性青年生活的一部分。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时尚消费广告中的女性性别形象,并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分析其背后形成的原因。 《时尚•COSMOPOLITAN》在同类杂志中广告刊载额最大,本文选择其为为个案,选取2008-2009年中8本杂志上共770则广告文本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性别理论,从广告表达的情境、要素分析其呈现的女性形象,同时,以消费主义为视角,探求背后的原因以及对青年女性性别认知可能产生的影响。 结果发现,时尚消费广告的广告女性形象和现实环境有所偏离,未
-
女性·身体·革命——茅盾在革命背景下的女性讲述
-
作者:
李玉荣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意识形态
革命
身体
茅盾
女性
-
描述:
作为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茅盾生动再现了经受了“五四”退潮到大革命失败的双重刺激后的新女性们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的多种人生演变轨迹。他希冀通过对女性之身的书写拨开笼罩在他自身及整个国家之上的迷雾,从中获得历史前进的方向,重构革命理性的秩序。但由于性别表述中隐含了由历史进程决定的意识形态及权力关系,个人层面的女性话语与社会/政治层面的革命话语之间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某种不和谐。本文通过分析茅盾在革命背景下的女性讲述中女性、身体、革命三者之间的关系,力图回到历史的真实去发现文本中被遗忘、被遮蔽、被涂饰的多元复杂性,
-
小女人散文与都市消费社会
-
作者:
王尧儿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作家
阶层性
消费社会
小女人散文
-
描述: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处于中国经济繁荣前沿的城市上海、广州逐渐进入消费社会,崇尚符号意义的消费文化在这些发达城市同时逐渐被建构起来。而要研究消费社会,标榜品位的“小女人散文”是绕不过去的存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活跃于上海《新民晚报》、《文汇报》等传媒的“小女人散文”依凭报纸庞大的发行量进入千家万户,其对时尚、品位、休闲生活的倡导影响着都市中的女性,并引导了后来的消费书写。可以说,在消费文化进入都市的过程中,“小女人散文”起了相对重要的作用。“小女人散文”中倡导的美丽的优雅的女性形象一扫建国后呆板的女性形象,从
-
《聊斋志异》僧道人物研究
-
作者:
师静涵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僧道人物
蒲松龄
《聊斋志异》
-
描述: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中的佼佼者。蒲松龄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以对世事细致入微的观察,文彩四溢的笔力,浪漫丰富的想象以及对人间百态的感悟,创作出了众多形形色色、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僧道人物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一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除第一章绪论外,分为四个部分对其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僧道人物早就存在于中国古代小说中,几乎可以说伴随了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发展,已经具备了自己的特色,并且呈现出越来越世俗化的趋势。这一部分就分别从整体上把握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
-
重写女性身体:对当下艺术中丑女形象的思考
-
作者:
陈静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消费社会
丑女形象
视觉艺术
女性主义
-
描述:
发掘出的是当下视觉艺术中的一类特殊的女性形象——丑女形象,即一种类游离于当下男性视点下的主流文化对女性审美之标准尺度,迥异于美女之刻板印象的女性形象。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向来被艺术空间边缘化的丑女形象,开始在艺术舞台上占据着更多的位置,给僵化、同一的美女市场带来不一样的美学意义和话语维度。 对当下艺术空间中的丑女形象进行分析,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从美学的角度对美丑问题的历史性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进而根据当下的审美标尺对丑女形象下定义。整理中外对丑女问题及女性审美文化的研究综述,提出本课题研
-
被遮蔽的存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另一种女性写作——论孙惠芬的小说创作
-
作者:
张献梅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底层女性
当代文学
孙惠芬
小说创作
女性写作
-
描述:
孙惠芬从1982年发表处女作开始,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创作历程。她一直关注着女性的命运,但其创作并未引起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坛的广泛关注,也没有被涵盖进“女性写作”之内。 “女性写作”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多种不同的界定。陈染、林白等女作家的创作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女性写作”的主流。孙惠芬的小说,关注女性经验,是“以女性为主角并且注重审视女性的心理特征和生存境遇”的文本。她描写了农村妇女的诸种生存艰辛,表达了下层知识女性的苦闷与追求,体现了对广大普通女性命运的关心。她的小说所刻画的不仅仅是下
-
试论清末民初文学中的男性女权主义:以妓女和革命女性的女权意识为例
-
作者:
纪美云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开明男性
革命女性
妓女
女权
-
描述:
近代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韧期,当时的开明男性是这场运动的肇启者和支持者,他们所创作的文艺作品反映了当时女权思想在社会中的传播和部分妇女女性意识的觉醒.妓女和革命女性是当时文本中最具有女权气息的两类女性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类妇女形象的解析,发掘她?
-
论《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两性关系的困惑
-
作者:
李静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性形象
两性关系
女性形象
精神危机
-
描述:
索尔·贝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文坛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曾获得包括普利策奖及诺贝尔奖在内的各种奖项,被誉为继海明威和威廉·福克纳之后最杰出的当代美国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在长篇小说,至今已出版了包括《奥吉·马奇历险记》(1953),《赫索格》(1964),及《洪堡的礼物》(1975)在内的9部长篇小说,还有3部中短篇小说集,5部剧本和4部其他著作。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1987)为贝娄的晚期佳作,集中体现了贝娄本人对当代社会婚姻,爱情的思考。这部作品在表现男女关系及婚姻恋爱主题方面极具有代表性,本论文
-
“莎乐美”形象演变的图像学研究:美术史上的“莎乐美”及其文化意义
-
作者:
梁佳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东方主义
莎乐美
符号权力
女性主义
-
描述:
本文主要通过对“莎乐美”艺术形象演变的分析,以图像符号的分析方法探讨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作品背后所蕴藏的深层文化意义。从《圣经》中的无名女子到风靡十九世纪的叛逆女性,“莎乐美”作为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承载着艺术家对于自由、人性、欲望的强烈诉求,但最终却成为混杂着道德与罪恶、理性与癫狂的欲望符号。通过对这一图像符号的分析,发掘美术作品作为传播媒介在时代更替中的现实意义,以图像学、女性主义、东方学作为解读手段,探讨图像符号的演变过程和艺术作品中的权力运作现象。
-
京沪媒体对女性的话语表现研究
-
作者:
夏雯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女性主义
内容分析
-
描述:
本研究旨在展现媒介中对于性别的成见,揭示媒介中性别话语的运作方式,并尝试解释刻板成见等现象产生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研究过程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过程,通过对所选择的四份报纸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呈现涉及女性报道的总体特征,并引入“京沪”地域差异等变量进行综合分析,展现京沪两地报纸在女性话语方面的差异;结合内容分析所展现的媒体在描述女性主题和特质方面的偏向,通过对报纸典型文章进行话语分析,阐释了报纸对于“母亲”、“好妻子”以及“剩女”等女性形象的话语建构过程。通过分析认为,媒体放大了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