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社会性别分析
-
作者:
汪姗姗
来源:
湖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治参与
社会性别
农村妇女
角色认同
-
描述:
一个国家的政治参与程度和水平,特别是妇女的政治参与水平,是衡量这个国家民主程度和妇女解放程度的最主要标志之一。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农村妇女占到农业人口的一半以上,她们的政治参与水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农村实行的是村民自治制度,在此背景下,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是参与村民自治。然而,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行基层民主建设的同时,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却日益呈现出边缘化的现状,这种状况也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纷纷从政治学、女性学等视角对其进行原因对策分析。对此,本研究将研究对象定位为
-
高雄地区国小教师正向管教与学生幸福感关系之研究
-
作者:
黄曼琳
来源:
国立屏东教育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幸福感
国小学生
正向管教
-
描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生知覺教師正向管教與其幸福感的關係。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自編之「教師正向管教與學生幸福感問卷」作為資料蒐集的工具,研究對象為高雄縣市公立國小四、六年級的學生,以分層叢集抽樣方法,共獲得有效問卷717份。調查結果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根據分析結果,獲得以下結論:一、 國小學生知覺教師運用正向管教情形良好,其中以正向的關懷最佳,以情緒管理稍差。二、教師常常使用的正向管教方式較
-
倾听来自边缘的声音:当代彝族女性汉语诗歌研究
-
作者:
张红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歌真谛
彝族女性
母族情结
汉语诗歌
-
描述:
彝族女性文学的兴起表明了彝族女性本身告别由“他者”代言的时代,进入一个自我言说、自我表述的历史新阶段。当代彝族女性汉语诗人拥有“彝族”这一特殊的身份,使这一群体的写作更是具有自己独到的意义。她们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女性纤细的触觉、温婉的情怀,使其作品充满特殊的韵味,也为中国当代文坛增添了新的审美内容。她们的诗歌不但有本民族的诗歌传统,同时她们又以自己对汉语和外来文化的学习为本民族的诗歌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不断更新着本民族的古老文化传统,完成着本民族的文化现代转型。第一章通过对诗人巴莫曲
-
倾听她们的声音:《他们眼望上苍》和《紫色》的对比分析
-
作者:
付晓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紫色》
《他们眼望上苍》
声音
-
描述:
黑人妇女身处社会最底层,遭受着性别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双重压迫,她们的声音也无情地淹没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父权制社会中。在等级森严的男权话语系统中,黑人妇女想要发声,就必须借用男性话语,按照男性的思维模式思考,否则她们只能沉默。因此,黑人妇女要挣脱父权制对她们的束缚,必须首先推翻父权话语,寻找自己的声音,构建属于黑人妇女自己的话语系统。作为两位杰出的黑人女性主义作家,尽管身处时代不同,佐拉·尼尔·赫斯顿和艾丽丝·沃克不约而同地把视野投向了处于边缘的黑人妇女的声音,她们分别在其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和《紫色》中着力
-
走向反讽:八十年代诗歌话语研究
-
作者:
董迎春
来源:
四川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话语分析
口语写作
朦胧诗
反讽中心主义
-
描述:
本文根据“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海登·怀特的话语理论,来考察八十年代诗歌的“情节编织”、“论证模式”,以及最终揭示的“意识形态意蕴”,通过对八十年代四种“诗潮”的整体观照、八十年代诗歌话语的语言层面的剖析、当下重写诗歌史的解构、建构研究,来还原八十年代诗歌的文化现场。 八十年代的“诗歌话语”是一种“文学场”,不断与政治相纠缠同时又在极力挣脱政治束缚,它构成了八十年代最重要的且最有影响的文化景观之一。我们考察作为“文化”的八十年代诗歌,就是考察这种文学话语背后渗透的意识形态,破解隐藏背后的“权力”关系。“诗歌
-
实施计算机化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中国的可行性
-
作者:
涂晴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计算机熟悉度
可行性
六级考试
全国大学英语四
测试反拨效应
计算机辅助测试
-
描述:
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简称四、六级考试)对于中国大学生而言是在大学中进行英语学习的一个相对重要的目标。报名参加四、六级考试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08年12月,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及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开始在相关试点学校试行计算机化的四、六级考试(CET-CBT)。计算机化四、六级考试的推出在高校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四、六级考生尤其关注何时正式在全国推行计算机化的四、六级考试。探讨计算机化的四、六级考试在中国的可行性对于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英语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英语,真正培养大
-
谈谈《傲慢与偏见》中的新女性形象:吉英和伊丽莎白
-
作者:
周阿芹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新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本文首先简述了18世纪英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作者奥斯丁的个人经历,然后详细分析了《傲慢与偏见》中具有女性意识的新女性形象——吉英和伊丽莎白,最后提出了女性意识对女性自身发展以及对女性主义形成的重要作用和奥斯丁给女性文学研究带来的巨大影响。
-
承载着唐诗宋词"神态"变异的女性形象
-
作者:
白军芳
来源:
“文学与形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年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该论文在探讨"唐诗风神""宋词情韵"的艺术特质要求下,女性形象表达的差异。从阳光朗落到幽闭私情是女性形象衍化的形式彳化规范,也是中国女性文化进一步孱弱的文学规训的结果。
-
红尘中的诗性守望:论《谁带我回家》中的女性形象和诗情品格
-
作者:
文雅歌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阿毛的长篇小说《谁带我回家》讲述了一个艺术女性的情感经历和心路历程,涉及到现实生活中许多既困惑又敏锐的话题。作者通过多个女性形象的塑造表达出自己对爱情、对生活、对事业的理解和思考,将读者带入到一个潜隐的、充满感伤和哀婉情调的女性世界中。
-
从“神仙”到“凡人”:对汉画像石艺术中“女性形象”变迁的解读
-
作者:
唐毅
来源:
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形象
汉画像石
女性
-
描述:
在中国美术史上,汉代绘画雕刻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承前启后的转折,而其主要艺术表现形式就是画像石。汉画像石气势恢宏,博大精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汉画像石集文学、历史、绘画、雕刻、书法等各种艺术手段于一身,有着强烈的艺术特点。尤其汉画像石表现出的贯穿始终的汉代人的进取精神和雄浑气魄是其他艺术作品所不能企及的。现存世的汉画像石题材非常丰富,常见的有伏羲女娲、神仙羽人、昆仑仙境、车马出行、男耕女织、宴乐会饮、乐舞百戏等等,无一不反映出汉代人对现世的强烈眷恋和对来世的美好憧憬。其中人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