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艾丽斯·沃克《日常使用》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黄炳瑜
来源:
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意识
觉醒
女性主义
-
描述:
艾丽斯·沃克是 2 0世纪五六十年代杰出的美国女性文学及黑人文学作家之一 ,她提出了“女性主义”的理论 ,重视文学创作中的黑人女性话语。她的短篇小说《日常使用》 (EverydayUse ,1913)中描写了围绕着旧百衲被 (黑人传统文化遗产的象征 )发生的冲突 ,揭示了女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 ,体现黑人妇女寻求自我个性与在逆境中保持人的尊严的主题
-
对知识女性精神再生的探寻——徐坤访谈
-
作者:
王红旗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物访谈
同性爱
女性精神
女权运动
理想主义
爱情
知识女性形象
徐坤
婚姻生活
-
描述:
精神再生 (以下称王):读你的小说,总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小说中那些中青年知识女性形象,常常引起我多方面的思考。她们挑战、拆接传统与现代的种种行为方式告诉世人,她们仿佛是走出了性别人生的“涅槃之城”,获得了精神再生的一族,让人们真正看到中国女性文学和女性精神解放的双重希望。你笔下的知识女性形象,一定是融进了你智慧的彻悟?她们的行为方式是否是你认为理想的生活姿态?
-
解读女性"性角色"在电视中的传播现象
-
作者:
庄曦
来源:
新闻知识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告
节目主持人
电视媒体
信息传播
女性形象
-
描述:
一、现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今无论打开哪个电视频道,大多美女当家.各种类型的美女们成了电视台竞相争用的法宝,由此,中国的电视屏幕呈现出了一派看上去很美的景象.
-
影响与互动:解构理论与女性主义
-
作者:
杨莉馨
来源: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构理论
罗兰·巴特
雅克·德里达
女性主义
实践策略
-
描述:
解构理论与女性主义之间存在影响与互动的关系。罗兰·巴特的社会语言观启发了女性话语的建构,德里达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主张深化了女性主义对菲勒斯中心主义的批判;反本质主义的解构立场亦启发女性主义学者颠覆固定、僵化的女性形象与模式化的女性特征,打破女性地位、命运与生理之间的本质主义联系,同时关注"女性"这一范畴内部的异质因素。而女性主义的人文关怀与现实精神又决定了其对解构理论必须采取为我所用的实践策略,将之纳入自己的政治框架。
-
“病态美”的文学呈现与指真
-
作者:
郭守运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病美人”
阉割
文艺美学
“病态美”
-
描述:
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的文学作品中 ,“病美人”、“文弱书生”之类的文学人物形象和文人女性化自喻艺术手法频频出现 ,说明一种“病态美”充当着文学和日常审美倾向的主流之一。不仅是在对女性和女性形象的审美上 ,在对男性和男性形象的审美上以及在整个传统文化的美学视野中 ,都普遍存在着崇高品格缺席而“病态美”泛滥的现象。对“病态美”现象的分析与解构 ,可以促进纯粹而抽象的美学理论和文艺的综合研究
-
夏娃备案:1999
-
作者:
何向阳
来源:
上海文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东荪
生活
八十年代
文本阅读
女性形象
男人
宗白华
女性主义
小说
二十世纪
-
描述:
……以一九九九年的文本阅读为切面,好奇于经历了廿世纪一系列壮阔事件构成的生活日常的一百年,在世纪的最末,女性的内心波澜。身处其间,呼吸与共,那个答案,我想知道。
-
艺术还是人生:这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抒情年华》读解与随想
-
作者:
张志忠
来源:
当代作家评论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潘婧
《抒情年华》
现实生活
文学评论
爱情
人物形象
女性形象
小说
-
描述:
潘婧的《抒情年华》,从篇幅上说,不过十六万字,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小长篇”;作品所描述的“文革”中后期的青年一代的追求与幻灭,他们借助于文学和诗歌从嘈杂与喧嚣中寻求解救的精神历程,对我这样的同龄人来说,也不算陌生。但是,在阅读它的过程中却意外地充满了“拦路虎”和“绊脚石”,让我时时地停顿下来,掩卷而思,惆怅而叹。及至开笔写这篇文章,刚刚写了一个涩涩巴巴的开头,我就不得不又停下来,重新把一些重要的章节再读一遍。
-
《左传》女性形象之我见
-
作者:
陈庆艳
来源:
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话语
沉默
《左传》
悲剧
女性
-
描述:
阅读《左传》,就像是在看一出女性的悲剧 ,在那个男性话语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女性的地位已经沦落到了无以复加的卑微地步。在男性掌权的统治中 ,绝大部分的女性在面对男性的安排时 ,被悲剧性地定格为各种各样的角色。对此 ,她们如同一群无助的羔羊 ,除了服从 ,只有沉默。
-
《聊斋志异》女性形象浅议
-
作者:
姜维枫
李萍
来源: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追求
聊斋志异
蒲松龄
女性
-
描述:
蒲松龄赋予了《聊斋志异》女子诸多品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作者心中的理想与渴望,蒲松龄让她们尽可能真实自由地生活,表现为对待爱情与亲情等多方面。可责的是她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不仅表现出感性层面的大胆,而且已有了新的乃至理性上的认识。
-
印象点击(050-060)--《玉米》(长篇小说)
-
作者:
贺仲明
来源:
当代作家评论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玉米》
毕飞宇
悲剧
长篇小说
女性形象
人性精神
-
描述:
《玉米》是毕飞宇的长篇小说,包括《玉米》、《玉秀》和《玉秧》三个系列中篇,它们的标题分别是一家三姐妹的名字,也主要写了这三个女孩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