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国时期国际妇女节功能探析
作者: 万妮娜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国   国际妇女节   节日   功能  
描述: 1924年,国际妇女节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标志性节日。受政治环境和国共两党妇女政策的影响,妇女节庆祝在中国呈现两种迥然不同的面貌。节日的庆祝,将广大妇女团结起来,以群体面貌参与社会生活,增强了妇女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同时,作为节日,妇女节也成为政党进行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
小泉八云与“永远的女性”:以《泉之少女》和《雪》为例
作者: 张瑾   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永远的女性   《泉之少女》   美意识   波德莱尔   《雪女》  
描述: 在小泉八云的一系列文学创作中,再话文学创作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美国时代的《飞花落叶集》,日本时代的杰作《骨董》和《怪谈》最具代表性。通过分析收录在《飞花落叶集》中的《泉之少女》和收录在《怪谈》中的《雪》,便可以看到贯穿小泉八云一生的对永远的女性形象的追求和其再话文学的创作方法。
寻求自由的失意女人:浅析《菊》中女主人公形象
作者: 陈永兰   来源: 剑南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由   精神追求   伊利莎   《菊》  
描述: <菊>是美国现代作家斯坦贝克的短篇佳作,显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女性人物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占有极小的分量,也没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为了填补这种空白,本文以小说文本为基础,通过对女主人公与菊、丈夫和修补匠三者之间关系的探讨,揭示出她渴望自由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有助于更全面的理解作家的创作思想.
夏洛特·帕·吉尔曼的女性主义小说《黄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夏伯乔   来源: 聊城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黄墙纸   女性哥特小说   女性主义  
描述: 女性主义小说《黄墙纸》是美国著名的女权运动先驱兼作家夏洛特·帕·吉尔曼的代表作, 也是女性哥特小说的经典力作。女性哥特小说是区别于男性哥特小说的一种具有隐蔽颠覆性的文学样式。尽管是男性创造了哥特文学, 女性作家对推动哥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她们将哥特小说巧妙地与女性主义相结合, 使其为女性主义服务。 <br> 女性哥特小说有很多有别于男性哥特小说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颠覆性和隐蔽性。女性哥特小说不仅运用了大量的不同于男性哥特小说的叙述技巧,还颠覆了男性哥特小说中的鬼
女性命运的悲情书写:论蒋韵小说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作者: 刘瑞兰   来源: 云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蒋韵   女性命运   女性主体意识   悲情  
描述: 蒋韵是山西省一位著名的女作家,但却是一个被批评者“边缘化”的作家。纵观蒋韵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可以发现蒋韵书写了大量精神丰富、命运坎坷的女性人物形象。蒋韵的女性书写更倾向于强调女性精神意识层面,表现女性的自我人格、主体身份和主体价值。因此,笔者采用性别研究的方法,以“女性主体意识”作为切入点来探讨蒋韵的小说。本论文引言部分主要是从蒋韵的创作、评论者对蒋韵创作的评价、“女性主体意识”的概念进行论述。正文部分为三章,第一章“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女性主体意识”;第二章“个人生存领域中的女性主体意识”;第三章“语言书写
讴歌、颠覆与理想化: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的母女关系
作者: 邢海霞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母亲形象   母女关系   颠覆   理想化   讴歌  
描述: 中国古代文化里面,女性处于“无名”状态,人类的母性历史无从展示,母女关系史更是不存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母女关系的整体研究,在中国女性文学研究领域是“缺项”。本研究对任务的设定是,探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的母女关系,揭示母亲地位的变化和女儿成长的症候,症结;揭示这些症候,症结与特定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关系。 母女关系主题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因为历史现实的限制,母女关系不像父子关系那样不可分割,母亲是女儿的过去,女儿是母亲的未来。在母女关系中,女儿的成长变化在父权社会中要与父权发生冲突和争斗,在冲突和争斗中母女关
一幅现代女性意识觉醒画卷
作者: 马英   来源: 山花·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画卷   三代   波特   女性意识觉醒   米兰达   现代   系列小说   女性人物  
描述: 马英 引言 长时间以来,女性没有独立的主观意识并且无视女性的存在已被内化为一种集体无意识。随着19世纪妇女解放运动和崛起的女权主义运动,女性批评家也提出了阐释和重新阐释男性和女性作家所刻画的各种女性人物。女性批评家伊莱恩·肖瓦特通过对女性作家女性经验及其作品的研究,在其著作《她们自己的文学》中重新界定了女性文学的传统并创造了一个新词“gynocritics(女性批评)”。“gynocritics”强调建构女性自身话语来分析女性作家的生活经验及其作品。肖瓦特认为“女性意识”是一个重要坐标
试论《钢琴教师》的女性抒写
作者: 杨轶婷   来源: 南昌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钢琴教师   矛盾体   性别认同   女性主义   女性反叛  
描述: 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的小说《钢琴教师》完成了一种独特的女性形象塑造。女主人公作为天使与魔鬼融合的矛盾体,拥有各种非常态的行为和心态。在男性缺失或者干脆是性别缺失语境中,女性不是作为与男性对立的第二性,而是作为唯一存在的性别而生活着。然而,父亲在家庭中被“放逐”却并不意味父权在家庭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缺席”。父权仍“在场”。父权制文化规范不但以母权的方式得以承袭与延续,而且还因为家庭性别文化中的缺乏“他者”、“他性”而导致父权化的母权以一种更加扭曲、变形的方式得以聚焦与放大,从而使得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
左翼小说中的革命女性
作者: 郑晓天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妇女解放   革命   左翼文学   恋爱  
描述: 本文通过对“五四”以来各类文本和二三十年代左翼小说文本的分析,力求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历史背景下,探明茅盾、白薇、丁玲等作家的小说文本关于革命女性的表述。论文着重探讨这些文本如何表述性别、如何建构现代国民主体(尤其是女性主体),这些表述形成的原因及其与当时社会历史的关系,并试图厘清表述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中国妇女解放的发展方向亦是本文的行文线索。 第一章考察从康有为到陈独秀、向警予等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关于妇女解放的相关论述,在一个历史视野中研究左翼小说。“自由恋爱”主题之所以被高度关注,在于它被赋予建立新
放逐“女性”的女性电影: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电影解读
作者: 葛延峰   来源: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叙事视角   女性形象  
描述: 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导演的出现使中国的银幕上出现了女性微弱的声音。但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发展造成男权文化的过于凝滞,后现代对主体性的消解和愈演愈烈的消费文化更使女性电影的发展遭遇一系列困境
< 1 2 3 ... 31 32 33 ... 265 266 26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