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73 条
-
许鞍华“改编电影”的女性主义视角
-
作者:
廖文珊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许鞍华
《倾城之恋》
《半生缘》
《玉观音》
女性主义
-
描述:
许鞍华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干将,在香港电影史上占有德高望重的地位。其作品坚持自我表达和商业票房的结合而在三十年的从影生涯中屹立不倒。许鞍华独有的现实主义风格和人道主义关怀贯穿于所有作品之中。其中,对女性题材和女性生存境遇的关注尤为明显,作品中蕴含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立场引人注目。本论文从“改编电影”的角度切入,通过对电影和文学两种媒介在转换中发生的变化和差异分析,揭示许鞍华在“改编电影”中的个人表达以及女性观点和女性立场。本文选取了许鞍华的三部具有代表性的“改编电影”《倾城之恋》、《半生缘》和《玉观音》,通过
-
试论近代英国女性形象的变化
-
作者:
王萍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英国史
女性形象
英国妇女
-
描述:
试论近代英国女性形象的变化 英国近代的历史是英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成为统治阶级;工业革命取得了胜利并为整个国家带来巨大的财富;英国在海外殖民地的争夺中进一步扩张,获得了“日不落帝国”的美名;而这些因素又进一步为英国带来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 详细
-
毕飞宇笔下的“王家庄”女性形象研究
-
作者:
李顺姬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描述:
毕飞宇是中国文坛上一位逐渐成长、成熟的作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他陆续写出了多部小说,创作了大量形态各异、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在21世纪初,他又相继出版了《玉米》系列和《平原》这两部围绕着“王家庄”中的女性而展开的佳作。本论文从《玉米》系列和《平原》入手展开对毕飞宇“王家庄”女性形象的研究。 “王家庄”是毕飞宇在《玉米》系列和《平原》反复使用的一个地名,它是毕飞宇虚拟的现实生活的空间,也是想象的记忆的空间。这是一个“存在于”1976年前后的小村庄,存在于一串前后连贯却又不是直接相关的故事中,是几个不同性
-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性别认同及其传播实践研究
-
作者:
张春琳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
性别认同
传播实践
-
描述:
本文通过对南京、上海两地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进行实地调查,试图探讨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性别认同及其多重传播实践,分析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性别意识的流变、性别角色的扮演,以及父权规范、大众媒介、城市交往等对其性别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性别认同的建构过程可以解读为一系列以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为主体,以大众传播、代际传播、人际传播等为内容,以抗争、协商、模仿、对话为表现形式的多层次、多角色、互动式的传播实践。具体而言,新生代女性农民工通过阅听媒介内容形成女性形象的审美想象;她们在大众媒介影响下萌
-
柯莱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
作者:
陈凌娟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土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叙事学
柯莱特
女性形象
-
描述:
西朵妮—加布里埃尔·柯莱特(Sidonie Gabrielle Colette.1873-1954)是法国20世纪上半叶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一生笔耕不辍,其作品语言清新、流畅、富有诗意,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并赢得了一系列的荣誉与成就,从而奠定了柯莱特在法国文坛的地位。然而,评论界对于柯莱特的研究却曾经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许多学者都认为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其个人生活经历之间有着过于密切的联系,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但是学界却忽略了作家的性别身份对其艺术创作的主题选择,以及表现
-
抵抗的诗学:贝尔·胡克斯激进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研究
-
作者:
肖腊梅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怀伦理学
反白人至上资本主义男权制对抗性凝视
胡克斯
对抗性书写
-
描述:
得到充分考察。本文将胡克斯的批评思想放进当代美国女性主义批评、黑人文学批评、文化批评的知识谱系,分析其批评思想的激进抵抗特征。本文有以下几点创新:1.分析了胡克斯与性别、种族、阶级批评范式的关系。在
-
美国女传教士的中国传教活动——基于文化交流视角下的研究
-
作者:
宁璇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交流
海外传教活动
美国女传教士
文化殖民主义
中国女性
-
描述:
自美国内战结束以来,美国女性传教士便逐渐走出了美国的国门而去到世界各个角落传播福音。她们为基督教得以在世界大范围的传播打下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早在十九世纪初期,女传教士们就开始通过教堂等基督组织参加
-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小说《私人生活》的英译研究
-
作者:
韩婷婷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言创新
女性主义小说
女性叙述话语
-
描述: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尤其是“文革”后的文学领域野里,女性文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980年代中后期,随着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化、文学理论的译介,以及中国知识女性在国家/社会权力结构中主体位置的不断调整,中国的女性文学呈现出一片兴盛发展之势,涌现出大批的拥有自觉女性意识、以女性话语写作的作家,其中有诗人伊蕾、小说家王安忆、陈染、林白、海男、徐坤、徐晓斌等,其中又以陈染、林白代表的“私人化写作”最为关注女性的个人经验和自我表达。要跨越“男权意识的樊篱”,在女性主义的写作中语言必须“重新发明”,进行颠覆性的、批
-
解读黑塞中期作品中的女性引领者形象
-
作者:
孙娜娜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期作品
引领者
向内之路
女性形象
黑塞
-
描述: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是20世纪著名德语作家,他一生著述颇丰,包括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其中以小说最为著名。黑塞的创作受到浪漫主义、东方思想、分析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一生致力于对作为个体的人的问题的探索,这在他的中后期集中体现为“向内之路”的思想。男性主人公是黑塞“向内之路”的实践者和代言人,而女性则是男性心灵世界里的一个符号,一个隐喻,一个被超越的对象。黑塞中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方面反映出黑塞所受的分析心理学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黑塞“向内之路”的不同探
-
女性的力量:论约翰·福尔斯的自由情怀及其早期小说创作
-
作者:
谢春丽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约翰·福尔斯
自由
男性
小说
女性
-
描述:
约翰·福尔斯在英国小说界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在文坛的地位经历了从一个“通俗作家”到“无冕之王”的转变,其小说的价值由不够被重视到逐渐被认可。当前,福尔斯小说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福尔斯以追寻“自由”为小说家的使命,在小说创作中实践着这一理想。因此,本文将以福尔斯早期小说文本中的自由主题作为研究视角,结合他对男女两性关系的描述,来解读其三部重要的小说文本:《收藏家》、《魔法师》和《法国中尉的女人》。本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福尔斯的作品成果和国内外对他的研究状况,进而提出“自由”作为一个突出的主题在其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