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方方小说中的历史书写
作者: 王雨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历史书写   叙述特征   人物类型   文学思潮   方方  
描述: 方方作为一名优秀的女性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小说创作已成为当代文学艺术谱系中的别样“风景”。一直以来,评论界主要关注的是她的新写实主义小说,对于她的历史书写有所忽视。引言部分简述评论界对方方小说的研究,提出本文的写作缘起和研究意义。同时,就方方小说中的历史书写做出具体的界定,以区别于传统意义上历史小说的“历史”概念。第一部分探讨方方历史书写中的人物形象类型。主要辨析方方历史书写中的“革命者”,“知识分子”和“市民”三类人物形象。从目的性出发,将革命者细分为怀揣革命理想的“纯粹”者和被动卷
原创文学网站的微博营销研究:以晋江文学城为例
作者: 项菡颖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微博营销   晋江文学城   原创文学网站  
描述: 我国原创文学网站经过十余年的产业化发展,商业化程度很高。原创文学网站作为特殊的文化企业,早已形成稳定的营销模式。作为一个高度社会化的传播平台,微博引发了互联网的营销革命。原创文学网站对微博营销越发重视,纷纷走进营销的“微博新时代”,利用微博平台丰富营销模式和营销手段,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日益密切。本文以全球最大的女性文学基地---晋江文学城为例,以其微博营销进行案例分析,了解晋江文学城微博营销的五大具体策略:内容营销策略、互动营销策略、事件营销策略、整合营销策略、个性化营销策略。作为营销模式的创新,晋江文学城
英语世界中的李清照及其诗词翻译研究
作者: 张冬梅   来源: 陕西理工学院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差异性比较   李清照研究   英语世界   李清照诗词翻译  
描述: 李清照作为婉约派的词宗不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显著地位,当前英语世界对李清照及其诗词翻译研究也方兴未艾。在英语世界中,林语堂通过人称使用、漏译和改译等翻译技巧,塑造李清照才女以及贤妻的经典形象。宇文所安也是在尽量忠实李清照诗词原文的基础上,为读者呈现出李清照爱恨交织的平常人妻形象。不同的专家学者使用汉学英译与创意英译两种常用的英译方法,都成功地将李清照词在国外进行了深远传播。通过翻译宗旨和方法上的差异,完美地体现了李清照诗词成功运用语言模糊性的典范。随着国际汉学研究重心的转移,英语世界中的李清照及其诗词翻
"告诉世界"的方式:小说中的南京大屠杀与民族国家观念的表达
作者: 李永东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民族   国家   南京大屠杀   小说  
描述: 南京大屠杀叙事的基本动因和姿态是"告诉世界"。"告诉世界"的方式受民族立场、时代语境、作家身份等因素的影响。位置、态度与时代性的遇合,使得民族国家观念的表达显得繁复而歧异。抗战与冷战时期的小说围绕战争与男人展开,倾向从"大屠杀"的角度叙述日军暴行;新世纪的小说则围绕战争与女人展开,偏好从"强奸"角度构设故事。中国作家的大屠杀叙事存在整体民族主义和阶级、政党民族主义的区分;日本人的文本着意嘲弄、瓦解中国的核心价值,对中华民族进行精神虐杀;美籍华裔作家把故事空间设置为美国教堂和教会学校,故事笼罩在暴行与庇护、
声音缺失与意义在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形象的文化价值探析
作者: 郑立怡   来源: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凯蒂   文化价值   《喧哗与骚动》  
描述: 的地位和作用,批评家们各有见解。本文从凯蒂所代表的文化价值的角度,分析这一性人物所隐含的文化价值,并指出她在三兄弟眼中成为不同的文化价值象征:爱、家族荣誉和传统价值、资本主义金钱价值;其声音缺失象征着
《印度之行》中人物身份的不确定性研究
作者: 夏小元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份   不确定性   爱·摩·福斯特   《印度之行》   杂糅  
描述: 爱·摩·福斯特(1879-1970)被认为是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代表作家。小说《印度之行》取材于他1912-1921年间先后两次印度之行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评论家们通常关注小说所蕴含的政治色彩和种族冲突,但是极少涉及到殖民制度所带来的文化对立下的身份问题。随着后现代主义者们对多元化的呼吁,这部作品中所体现的身份的不确定性成为学界中一个新的研究焦点。“身份”被引入文化研究中,其基本含义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不确定性,其实质是摒弃对二元对立和终极意义的追求,寻找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18世纪工业革命与殖民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迎来了英国的黄金时代“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骄傲地称自己的国家为“日不落帝国”。他们以自己的文化作为衡量文明程度的标准,忽视甚至去抹杀其他文化的存在,小说也体现了这种霸权文化观念。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正是这样一部深刻地反映异国文化的不被认同而导致身份困扰的后殖民主义小说。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论述了该小说中英印人朗尼的双重身份及其造成的原因。本章通过对朗尼与不同身份的人物之间的交往来探讨殖民主义制度对个人身份所造成的影响,发掘出帝国主义时代的单一文化认同同样也造成了殖民者的身份困境,从而指出个体的身份乃是一种社会构建,会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个体所接受的教育,其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存在的文化多元化现状。第二章从英国女士阿德拉的矛盾身份来探寻殖民地时代女性身份认同和身份构建所面临的障碍。阿德拉作为一名英国女士,一方面在印度人面前享有宗主国的优越地位,另一方面,作为女性,她又需要反抗男权文化的压迫。这种矛盾性暴露了帝国主义的目的就是通过消除人的独特个性及社会差异,追求一种确定性的身份,以巩固其对人性的控制。第三章通过印度人阿齐兹自我身份的重构论述了人们如何在杂糅文化中去积极建构一种有意义的身份。殖民时代的印度人民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是双重的:既有殖民地的怀旧又不乏宗主国的遗风;因而他们始终面临一种身份认同上的两难,他们的身份经历了从一种身份变为杂糅身份的过程。这种杂糅身份是对英国殖民者所维护的确定的英国身份的一种反抗,而阿齐兹身份的成功构建有力地证明了不确定性正是构成个体身份的本质特征。本文对《印度之行》中人物不同身份的探讨,体现了福斯特的反帝国主义思想,揭露了霸权文化观念对殖民地人民所造成的身份困扰,谴责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制度。这为深入理解小说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鼓舞现代人以不确定性为基础,摆脱传统束缚进行身份构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荒原》中女性形象负面化的原因探析
作者: 刘敏   黄园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托马斯·艾略特   《荒原》   女性形象  
描述: 长诗《荒原》是英国20世纪著名现代派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的成名作,研读全诗发现,《荒原》由近100个语境不同的对话片段构成,其中50多处由25位性话语构建。然而诗中如此之多的女性形象全部展现的是
论夏洛蒂·勃朗特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双重性:从《谢利》中女性形象的激进和保守谈起
作者: 冯学玲   来源: 考试周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社会   《谢利》   激进与保守   女性形象  
描述: 夏洛蒂·勃朗特的《谢利》是一部代表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作品通过富有美丽的领主谢利和贫穷秀丽的寄养女卡罗琳对生活、爱情、婚姻的思考和追求,表达她们在男权社会里追求
云南民族节日传说中的女性形象与民族心理
作者: 蒋晓姗   来源: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整理和分类,按其文化含义分,大致可分为九种类型:女神形象、祖形象、女英雄形象、大义灭亲女性形象、忠贞女性形象、善良女性形象、追求爱情自由女性形象、被凌辱女性形象、多元性格女性形象;并探讨了这些形象
民国月份牌女性形象对现代广告品牌设计的启示研究
作者: 陈旺   吴玉屏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品牌设计   民国月份牌   女性品牌形象广告  
描述: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我国品牌设计中出现了许多女性品牌形象广告,特别是民国时期女性品牌形象广告。而女性品牌形象广告的辉煌并不只是现代的产物,月份牌女性广告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以美女形象为主要内容,以特有的表现手法和设计技巧吸引了当时的各阶层民众,体现了时尚的招贴画风格。具有古典与时髦特征的月份牌女性形象在民国时期美术中具有重要地位。文章从固有艺术形式和当代品牌文化的结合入手,从民国月份牌女性形象的发展、广告表现手法及与品牌创新的结合意义几方面分析民国月份牌女性形象
< 1 2 3 ... 243 244 24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