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略·文化·品牌
-
作者:
蒋璟萍
来源:
管理科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战略·文化·品牌
-
东西方礼仪教育之比较
-
作者:
蒋璟萍
来源: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比较分析
东西方
礼仪教育
-
描述:
礼仪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西方国家的礼仪教育是与公民道德教育和学校道德教育相结合,通过全面渗透来实现的。东方国家的礼仪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特别突出,强调知行合一、国家干预和在道德生活中的运用。礼仪是东西方伦理的融合之处,东西方礼仪中蕴含着共同的伦理意义。
-
全文:礼仪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西方国家的礼仪教育是与公民道德教育和学校道德教育相结合,通过全面渗透来实现的。东方国家的礼仪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特别突出,强调知行合一、国家干预和在道德生活中的运用。礼仪是东西方伦理的融合之处,东西方礼仪中蕴含着共同的伦理意义。
-
建构诚信的社会体系
-
作者:
蒋璟萍
来源: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构
社会体系
诚信
基本框架
-
描述:
诚信的社会体系逻辑地包含着现代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它是诚信的观念、制度和风尚的统一。应该以建设诚信文化和诚信制度为重点,构建起中国特色的社会诚信体系。同时,要建立提高诚信缺失成本的社会机制。
-
全文:诚信的社会体系逻辑地包含着现代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它是诚信的观念、制度和风尚的统一。应该以建设诚信文化和诚信制度为重点,构建起中国特色的社会诚信体系。同时,要建立提高诚信缺失成本的社会机制。
-
战略·文化·品牌——企业战略管理概念相关性分析
-
作者:
蒋璟萍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管理科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战略·文化·品牌——企业战略管理概念相关性分析
-
当代大学生性别与政治社会化
-
作者:
张光
罗婷
来源:
青年探索杂志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参与倾向
政治行为
政治社会化
政治价值
性别
-
描述:
本文通过对天津市7所高校的1300多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着力于探讨在大学生这一群体里,性别对其政治社会化程度是否存在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女性是否在政治社会化方面存在劣势。本研究发现在政治时事的掌握上男生比女生更具优势,而女生在政治态度方面比男生更理性、更顺应主流政治的发展、有较强的政治参与倾向,但在实际政治参与行为上,女生显著不如男生。
-
全文:本文通过对天津市7所高校的1300多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着力于探讨在大学生这一群体里,性别对其政治社会化程度是否存在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女性是否在政治社会化方面存在劣势。本研究发现在政治时事的掌握上男生比女生更具优势,而女生在政治态度方面比男生更理性、更顺应主流政治的发展、有较强的政治参与倾向,但在实际政治参与行为上,女生显著不如男生。
-
女性之谜与人性之谜的双层探求——论叶梦的女性生命选择
-
作者:
曹丰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命意识
叶梦散文
当代文学
散文创作
-
描述:
叶梦,原名熊梦云,湖南益阳人,她于1982年开始写散文,曾以《啊,绿色的荔枝树》和《羞女山》蝉联1982、1983年的青春文学大奖,现已出版长篇小说一部,散文作品集十部,主编《画家散文》和《女画家散文》,叶梦主要是以一个散文家的身份立足于当代文坛的。作为一位八十年代崛起的女散文家,她经历了新时期散文由写父爱母爱、婚姻家庭等真切体验的问题到写现代女性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体验的主题转型全过程,并成为抒写女性生命体验、生命意识的卓越代表。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来解读其作品,通过详细分析叶梦对女性之谜和人性之谜的探讨,归结出她独具特色的女性生命选择,突出她在女性文学尤其是女性散文领域的开创之功。
-
论袁昌英对西方思潮的选择与接受
-
作者:
王仲平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泛神论
袁昌英
唯美主义
女性主义
精神分析学说
-
描述:
袁昌英是一位被我国学术界所忽略的现代女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史家。本文试图以史料和文本细读为基础,论述袁昌英对西方现代思潮的选择与接受。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袁昌英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其创作进行了分期。上篇解读了袁昌英文学创作中的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其运用传统文化对女性主义的改造以及双性同体女性主义诗学的建构。第一节认为,袁昌英的文本以女性为主角,沐浴着女性主义、人道主义、民主和科学的阳光,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男权文本传统;第二节认为,袁昌英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探索构建双性同体诗学,从双性同体创作心态、中性文本及理想男女关系三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第三节分析了袁昌英文本中的传统文学母题、意象及其理智的文化态度,指出她结合传统文化对女性主义进行了中国化改造。下篇重点论述了袁昌英对精神分析学说、唯美主义、泛神论的选择与接受。第一节重点梳理袁昌英对精神分析学说的介绍以及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并以《孔雀东南飞》等为主要文本分析了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第二节认为,袁昌英文本注重生活艺术化,追求诗意、艺术美、性灵,注重刹那间的美感享受,体现了唯美主义的影响;同时拒绝了颓废主义,规避了肉欲和非理性等唯美主义的陷阱。第三节认为,袁昌英运用泛神论完成了破坏偶像崇拜、表现自然神性的艺术目的,泛神论的思想资源来自西方也来自东方。余论部分是对袁昌英研究的展望,并提出了五项需要进一步开拓的工作。
-
论麦卡勒斯《婚礼的成员》的怪诞色彩
-
作者:
周曦宇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婚礼的成员》
怪诞
卡森·麦卡勒斯
巴赫金的怪诞理论
-
描述:
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她在1967年辞世时,留给了后人一笔颇为可观的文学遗产:4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两部戏剧、20部短篇小说、约24篇散文、一部儿童诗集和一些零散的诗歌。其中,《婚礼的成员》、《心是孤独的猎手》和《伤心咖啡馆之歌》这三部小说堪称精典。她曾在1942年和1946年两度获得“古根海姆基金奖”,1950年获得“纽约剧评界奖”和“戏剧俱乐部金奖”。
本论文研究的是小说《婚礼的成员》的怪诞色彩。评论界普遍认为,麦卡勒斯的作品揭示了人情冷漠﹑人心孤独﹑爱的幻灭和沟通的缺失等主题,作品的怪诞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对人类社会的消极﹑悲观的态度。本文借助巴赫金的怪诞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诠释作品的怪诞色彩,即怪诞蕴涵着肯定和革命性的力量。在《婚礼的成员》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弗兰淇抵制那种充斥着美国南方美女形象的女性世界。她不但外表像男孩,而且各种行为习惯也酷似男孩。社会角色期待作为一套沉重的枷锁,似乎无法理解这个离经叛道的女孩。弗兰淇就像狂欢节中不拘约束的“悍妇”。当她尝试着做一个传统女人时,却又往往弄巧成拙,此时,她又像巴赫金笔下狂欢节中的愚人。这种性别角色的反抗,是对当时美国南方父权制的冲击,也打破了男女两性气质在表面上的过于简单的区别。弗兰淇向一成不变的性别身份发起了挑战,而这也正好体现了她本人的怪诞性。对富于奇异色彩的美好未来,她充满期待,并随时准备接受新鲜事物。运用巴赫金的怪诞理论来诠释弗兰淇向传统身份的富于变革性的挑战,我们将更加全面完整地理解这一人物和整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