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浅析《细雪》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路娴   来源: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细雪》   女性形象   日常生活  
描述: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大师谷崎润一郎的力作《细雪》,描绘了生活在大阪船场一个旧式家庭中四姐妹的各自生活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四位性在日常生活状态下的特定时代形象,她们的爱情抑或婚姻。在四位主人公的身上,氤氲着历史悠久的日本文化,夹杂着古典与现代意蕴。
从女性主义文体学角度谈《简爱》的女性形象再现
作者: 何明明   来源: 边疆经济与文化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文体学   女性形象   简爱  
描述: 女性主义文体学的目的是唤起人们对文本中性别问题操纵方式的意识。从女性文体学的角度,通过词汇和句法两方面对比分析分别由祝庆英()和吴钧燮(男)所译的《简爱》,结论是:祝庆英的译本真正地体现了原著的女性主义特色,再现了女性的地位和形象。
黑人女性寻求自我解放的艰辛历程-评《秀拉》中的三个女性形象
作者: 陈振华   田静   来源: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权主义   黑人女性   主体意识   莫里森   自我解放  
描述: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秀拉》是黑人文学的经典之作。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成功地塑造了夏娃、秀拉、奈尔等生动的黑人女性形象,并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她们在种族和性别压迫下的艰难生活,及其各自寻求自我解放的艰辛历程。文章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解读这三位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其对黑人女性解放运动的潜在导向作用。
性别文化建构视阈中的文学想象
作者: 王迅   来源: 南方文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建构   男权文化   女作家   小说创作   文学想象   女性话语   女性写作   长篇小说   女性形象   魔术师  
描述: 杨映川是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广西青年女作家,但从她的审美经验和叙事姿态来看,我们似乎很难把她完全归类到"70后"女作家的阵营中。与一般的"70后"女作家相比,杨映川的小说创作没有步"美女写作"、"私人化写作"的后尘,无法认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关于吴组缃《菉竹山房》的另一种解读
作者: 南瑛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说主题   解读   《竹山房》  
描述: 吴组缃短篇小说《竹山房》,历来被认为是一篇反封建礼教的作品。立足于文本自身,从作家所讲述的故事内容及所营造的氛围、运用的意象入手进行分析,还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即其所着力刻画的二姑姑是一位至情至性、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传统女性形象,文本以二姑姑的经历表达了对纯洁、真挚、永恒爱情的礼赞、向往和追求。
评《幸福魔方》中陈蓉的主持特点
作者: 印兴娣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持风格   语言特色   《幸福魔方》   情感节目  
描述: 《幸福魔方》是东方卫视当前走红的民生类情感节目,其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主持人陈蓉在主持节目中知性、敏锐、沉稳、大气、淡定、引领全场的主持风格;观点明确、充满哲理的语言特色,知识女性的形象,充满真情的表述赢得了嘉宾和观众的信任,从而使节目获得成功。
无望的寻觅:试析《太阳照样升起》中勃莱特·阿施利对爱情的追寻
作者: 罗平   任俊莲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情   新女性   勃莱特·阿施利  
描述: 勃莱特·阿施利是海明威在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中所塑造的一个"新女性"形象,她渴望灵与肉统一的爱情,但她对理想爱情的寻觅结局却只是失败。海明威借助于对勃莱特·阿施利爱情历程的描绘,表达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美国社会价值观念带来的冲击,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深沉的思索。
论新世纪战争题材电视剧的价值变迁
作者: 贺敏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英雄   集体主义   主流价值   战争题材   电视剧  
描述: 新世纪以来,我国战争题材电视剧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随着政治语境的进一步淡化和商业语境的强化,此类电视剧表现出一种新型的话语模式和价值转型.本文旨在通过对文本和电视剧情的详细分析,从内在精神理念、英雄人物内涵和女性形象所指三个方面,论述这一叙述话语与主流价值观的互生关系.
艾丽丝·沃克“性颠覆”的伦理解读
作者: 龙云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主义   自主   性颠覆   自由  
描述: 艾丽丝·沃克作品中的同性恋描写一直颇有争议。从沃克作品中的性颠覆所指入手并结合伦理学观点进行剖析可以对艾丽丝·沃克这种不同寻常的性颠覆写作的目的和意义进行深入探讨;借助伦理视角可以看出艾丽丝·沃克真正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创建获得真正自由和个人主体性的新式女性形象。
亨利・米勒小说的诗学追求
作者: 王庆勇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亨利・米勒的作品如天马行空,但自始至终贯穿着自我追寻和自我重建的主题。他所采用的艺术形式,比如碎片化、自动写作、污秽的语言、女性形象、阳具意识等,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米勒追求自我和重建自我的努力正反映了现代人在自我饱受威胁、分裂和萎缩之后所经历的奥德赛之旅。
< 1 2 3 ... 233 234 235 ... 265 266 26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