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2667 条
-
解读《飘》中蕴含的美国精神
-
作者:
曲岩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价值观重建
美国精神
美国梦
-
描述:
《飘》由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写于1936年,小说一经问世立即在世界引起了轰动效应,曾达到一天销售5万册,一年销售200万册。评论家对它的评论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它是一部旷世名作,有人认为它不过是一本通俗小说。为什么这本小说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后仍对广大读者具有吸引力?为什么一个自私自利、充满狡猾市侩的斯佳丽仍为广大读者接受和喜爱?我想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作者塑造了南方少女斯佳丽·奥哈拉由南北战争爆发以前一个昔日美丽贵族少女,转变成战后一个向生活毫不屈服、妥协的资产阶级的女性形象,而且把握住了在变革时代南方人思
-
张艾嘉的电影艺术研究
-
作者:
吕婧
来源:
河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电影
张艾嘉
女性
-
描述:
歌手身份、导演头衔、监制、制片几乎和娱乐事业相关的所有行业,张艾嘉都有所涉足。并把每种角色都诠释到位。从70年代至今,张艾嘉经历了华语电影史上的一次次革命,香港的新浪潮电影运动,台湾的新电影运动,中国内地的第五代导演崛起。她穿梭于港台两地之间,借鉴学习,互通有无,给台湾的新电影注入了一种别样的活力。至今步入中年期的张艾嘉依旧没有被时代淘汰,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表达着对女性主义电影的执着。 张艾嘉的电影无门无派,虽然电影题材一直以表现女性为主题,但是既没有像传统女性主义者一样,对待男性的方式往
-
《人民日报》社会性别意识话语分析
-
作者:
黄云琴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批评性话语分析
人物典型报道
社会性别意识
刻板印象
-
描述:
本研究在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指导下,通过对《人民日报》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人物典型报道的细致梳理和文本分析,应用“命题”、“称谓”、“及物性”等相关CDA分析工具,结合语料库语言学、社会学、新闻学研究方法,廓清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大致状况,了解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日报》女性形象整体概貌和蕴含其中的社会性别意识,揭示我国媒体在人物典型报道中的社会性别意识偏差,并以此为鉴,建议媒体在报道女性时应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
-
明末清初小说中的“妒妇”形象研究
-
作者:
张晓晓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末清初小说
创作心态
“妒妇”形象
婚姻制度
-
描述:
“妒妇”形象是明末清初小说中大量出现的一群独具特色的人物类型。“妒悍”的性格决定了她们和中国古代传统女性是完全不一样的,传统的女性形象大都温顺贤淑,恪守妇道,遵从“三从四德”,尽心服侍丈夫和公婆,是封建礼教所认可的“贤妻孝妇”。明末清初的“妒妇”小说,则向我们展现了背弃这些传统的另类女性群体。从某种程度上讲,“妒妇”的出现很大一方面是男性造成的,而男性作家又掌握了几乎所有的话语权,为了显示男权的不可动摇性,作家“设计”了“妒妇”变“贤妇”的结局,企图重整“夫纲”,恢复男性在家庭中的中心位置。事实上,这只是
-
解构后的重建
-
作者:
杨咏霞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解构
身份探寻
美籍华裔
-
描述:
自1976年华裔美籍作家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的处女作《女勇士》问世以来,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在1997年授予汤婷婷人文学科奖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指出:“她那极具开拓性
-
莲花色比丘尼及其相关人物的研究
-
作者:
赵欣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故事流傳
蓮花色尼
佛教典籍
微妙比丘尼
-
描述:
部分则是对她皈依佛门之后所发生的故事的记录。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整理可知,她是佛陀时代女性出家者中最后得道成佛的著名比丘尼,但长期以来被与另一位名叫微妙的出家女尼混淆为了一人,使得有关她的身份及其故事
-
超越时空的心灵契合——吴宓与罗塞蒂命运、爱情、诗学比较
-
作者:
彭毓晖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罗塞蒂
吴宓
命运
爱情
诗学
-
描述:
追慕的中外六位诗人当中唯一的一位女性诗人,从《论罗 色蒂女士之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吴宓除了对罗塞蒂诗论观及其诗人身份的认可之外,还在 于吴宓对罗塞蒂女性身份的认可。在对他们的创作及研究资料进行平行研究时
-
托马斯·坎皮恩诗歌的艺术特色
-
作者:
杜玺娜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托马斯·坎皮恩
韵律的
艺术特色
主题的
文体的
-
描述:
托马斯·坎皮恩生活在文坛鼎盛、全盘文化都活跃的文艺复兴时期,他是纯粹艺术的化身,集诗人、作曲家、文学和音乐理论家为一身,他对英国文学的贡献是无可否认的。因此,本文致力于从主题、文体和韵律三个角度,探索和分析坎皮恩诗歌的艺术特色。第一章考察坎皮恩诗歌的主题特色。坎皮恩是一个罗马天主教徒,所以本章通过分析他的神学诗,探讨了他对上帝的虔诚。他的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值得关注,许多首诗都表达了对女性尊严的尊重,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尊重女性的思想。此外,本章还探讨了他对于人生的看法。第二章阐述坎皮恩诗歌的文体特
-
传统与超越:解读阿特伍德的小说《别名格雷斯》
-
作者:
李世林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写作手法
《别名格雷斯》
阿特伍德
加拿大小说
-
描述:
被称为“加拿大文学女王”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如今已成为享誉全球为数不多的几个著名女作家之一。她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创作,都著作颇丰。她的作品,大都具有鲜明的主题,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写作手法等特点,因而引起了大批读者和评论家的密切关注。 阿特伍德于1996年发表了她的第九部长篇小说《别名格雷斯》,小说一出版即获得了当年的吉勒奖。这部小说同她的其它作品一样,再次突出了她多次重申的关于加拿大文学的主题:受害和幸存。书中出现的三位主要女性,分别代表了受害(玛丽和南希)和幸存(格雷斯)的形象。生活在十九世纪中期的加拿
-
从《简爱》两译本的比较看译者翻译立场的确立
-
作者:
韩海燕
来源:
山西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简爱》
译者
翻译策略
-
描述:
《简爱》是英国十九世纪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简·爱具有独特的思想和个性,夏洛蒂·勃朗特成功地将一个敢于反抗,追求个性独立,敢于争取自由平等的女性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这部小说的独特魅力影响了几代中国的读者,成为最受欢迎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小说的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细致的描述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小说的故事情节离奇曲折,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文笔流畅,自问世以来,《简爱》不仅被翻译成了多国文字,而且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其影响远远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限制。 在我国,已经被翻译成数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