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14 条
-
性别、种族、身份的对位书写——从《米立:中国童话》到《K》
-
作者:
周肖肖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对位书写
《米立:中国童话》
《K——英国情人》
跨国恋
-
描述:
18世纪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普尔在《米立·中国童话》中,以强大的男性形象代表东方,以柔弱的女性形象代表西方,体现了作者崇尚东方的文化心理。性别、种族和身份在《米立:中国童话》中成为了构架东西方文化关系的重要元素。在无意之中,沃普尔开启了西方文学以性别、种族和身份的元素来构架东西方文化关系的叙事传统。这一叙事传统在19世纪以后的《蝴蝶夫人》、《西贡小姐》和《情人》中得到了延续。虽然《蝴蝶夫人》等三部作品,通过塑造强势的男性形象代表西方以及卑微的女性形象代表东方,颠覆了沃普尔时代的文化取向,但是《米立:中国童话
-
透视唐代文人闺怨诗的等待现象
-
作者:
秦志娟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审美客体
等待心理
男性审美主体
闺怨诗
-
描述:
闺怨诗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到了唐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繁杂菁芜的诗中,“男子而作闺音”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其中不乏男性作家将其物化,投射欲望的赏玩心理。但是那些危楼独倚,望断天涯路,痴痴等待归人的女性形象,因被荡涤了纯粹色貌描写的香艳,突出了“等待”的情感重量,同时淡化了“等待”本身的悲苦情绪,而具有了独特的美学意义。这种“等待”既是对闺中人现实的描摹,又投入了男性作家的内在主观心理感受,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异质同构关系在诗的表达中达到高度的融合。本文从美学,心理学的角度对闺怨诗中的“等待
-
试论曾树生形象的悲剧性
-
作者:
穆妮热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树生
巴金
悲剧性
《寒夜》
-
描述:
《寒夜》作为巴金家庭题材小说中最为成熟的作品,近些年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从社会、文化、伦理、人性等诸多方面对汪文宣、汪母、曾树生三位主人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剖析,进一步确立了《寒夜》在巴金创作中的地位。曾树生是巴金在长篇小说《寒夜》中成功塑造的女性形象。这一形象丰满而复杂,每位读者都可以有各自不同的解读。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曾树生形象的悲剧性为切入点,从社会背景、婆媳关系以及曾树生自身性格的缺陷三个方面来深入探讨这一悲剧形象产生的深层原因。
-
《红楼梦》与南北文化差异
-
作者:
潘迪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饮食
融合
交通
南北文化差异
-
描述:
本文将基准点放在日常的饮食和出行还有女性的形象塑造上来展示《红楼梦》中体现出的南北文化的差异和交融。文学作品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反映,素材来源与生活而高于生活。《红楼梦》这部作品因为其作者生活背景的两极差异性,以及两种不同地域的生活对其作者产生的深远影响,故此作品中呈现了鲜明的南北方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中国南北文化大致是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属于北方文化,长江以南属于南方文化。这两种文化截然不同,艺术上南雅北俗;建筑南奇北雄;服饰上南秀北朴;饮食上南甜北咸,等等。文化的地域特色能够体现出深邃的历史沉淀,同时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