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圣·德雷莎的同情与关怀
作者: 金虹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同情与关怀   乔治·艾略特   《米德尔马契》  
描述: 乔治·艾略特在女性主义研究领域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她广博的学识与卓越的成就在19世纪英国女作家中无人能及,赢得了同时代批评家们的广泛尊重。然而她在“女性问题”上的含糊态度以及她作品中对女性理想诉求的低调处理使她遭到相当一部分女性主义评论家的憎恶。《米德尔马契》是艾略特后期的巅峰之作,但它在“女性问题”上与女作家本人经受着同样的考验。作为对艾略特的女性主义研究,本文试图在对《米德尔马契》进行作品分析、社会历史背景探析的基础上彰显艾略特在有关女性主题的创作实践上独特的女性意识,揭示出艾略特在其作品中对女性
突围,飞翔与低徊
作者: 刘文菊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   回眸   飞翔   低徊   心路历程   突围  
描述: 本文通过回眸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所走过的从鲜血淋漓的突围→快乐尖叫的飞翔→狂放颓废的低徊的心路历程,解读女性主义文学从边缘向中心突围出男权文化的蕃蓠、彻底颠覆男权神话、戳穿了男权社会里关于女人的假象,用女性话语重塑女性新形象,用女性话语建构了女性写作方式的本质特征。揭示了女性主义文学的促进人性解放的发展极具革命性的意义。展望女性主义的发展前景:女性主义文学只有克服自身的缺陷、淡化女性性别屏蔽意识,避免叙事策略上的格式化、常规化、世俗化、平面化、商业化,从精英意识走向民众意识,才能得到提升与超越,真正地飞翔起来
荒原与迦南的诱惑
作者: 周靖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存在状态   大众传媒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话语困境  
描述: 大众传媒不是孤立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有媒体相互影响,共同造势,成为主流意识的“强言者”。而在以前的理论中,研究者大都站在其中一个方面来研究,比较多的是对女性文本的解读,在大众媒体对女性及女性生活影响上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以当代大众传媒对女性的解读为考察对象,试图从传播理论和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当代大众传媒在表现女性形象、女性在大众传媒传播中的存在状态及话语困境进行分析,通过对媒体有关女性诸多表征的解读,从新闻传播视角和女性主义视角,在传播者心理文化沉淀、女性意识发展等层面进行一些探讨和思
性别、种族、文化
作者: 刘心莲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   美国华裔   女性写作   种族   性别  
描述: 本选题以西方经典女性主义、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种族理论、后殖民理论和文化批评的相关成果为参照,选取有中国血统的美国女性公民用英语创作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力图揭示其女性主体性和文化身份的独特构成。本文围绕美国华裔女性文本中的性别、种族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了美国华裔女性主体的多元建构以及与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阐明了其对于西方经典女性主义和文化批评的建设性意义。 20世纪的女权主义以强烈的性别色彩和主体意识为妇女谋求解放,但是其单一的白人中产阶级女性立场却导致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分化。与西方经
世纪末的追思---秋瑾重读
作者: 王炜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价值评估   心路历程   秋瑾   女性主义  
描述: 该文试图以女性主义批评为理论视角,检阅秋瑾阅读史,窥察秋瑾的人生、心路历程,并对秋瑾在女性文学史上的意义试作价值评估.
她们自己的声音
作者: 钱俊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权力   女性话语   声音   女性主义   都柏林人  
描述: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塑造女性人物最多的一部作品。都柏林的女性被认为是“受被压迫人们压迫的人”,但是仅仅就女性谈女性是不够的。乔伊斯常常将爱尔兰比作女性,因此有必要将《都柏林人》中的女性形象置于爱尔兰民族深受英国殖民压迫这一大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考察。一方面爱尔兰民族在强势殖民文化面前逆来顺受、麻木不仁,另一方面她本身又是一股固守传统、排斥新生事物的压迫力量。在《都柏林人》中女性形象也具有这种复杂性,身处瘫痪的中心,她们遭受强大的父权制的压迫,她们有懦弱无知的一面,有敢于抗争的一面,有的与父权社会共谋
苍凉的手势
作者: 李志华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解构   张爱玲   颠覆   消解   女性主义  
描述: 女性主义批评者认为,女人在父权制中是缺席和沉默的。妇女只有拿起笔开始写作,通过接受一直由男性崇拜统治的言论的挑战,才能确定自己的地位。张爱玲就操起了这样一支“反叛”的笔,她用“手势”这个无声的态势语来诠释几千年来女性被逼的“沉默”,用“苍凉”的情感体认来回答女性被放逐于历史文化边缘的“悲哀”。 全文共分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历史起点 通过对20世纪20、30年代一些主要女作家创作情况的简单介绍,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阐明了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历史
'断肠'诗词'断肠'情—论朱淑真诗词的情感特征与审美价值
作者: 詹巧玲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纯女性文学   "断肠"诗词   朱淑真  
描述: 该文试图将的淑真还置于女性文学的领域,以幼稚的女性视角,聚焦于作品的主体情感——感伤以至断肠,深入分析其诗词的情感特征与审美价值;"断肠"诗词刻画的"断肠"诗人的自我形象,足以让研究人员在零星琐碎的背景资料中更深入地了解朱淑真其人,这是一个博学识的才女的"?
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的薛琪瑛汉译王尔德An Ideal Husband研究
作者: 乔敏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青年》   薛琪瑛   《意中人》   翻译规范理论   吉迪恩·图里  
描述: 晚清民初,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各路社会政治文化力量纷纷寻求有效的救国之法,翻译文学充当了启蒙和教诲的工具,受到了启蒙知识分子的大力提倡。学界对清末民初外国文学译者的研究,基本关注男性译者,他们长时间以来成为翻译界研究的热点,但是鲜有人关注到另一个积极投身翻译的群体——女性译者。然而女性译者与男性译者一样,为翻译事业以及当时的社会变革做出了贡献。一些女性译者响应男性启蒙知识分子塑造新女性的号召,译介西方带有婚恋、家庭题材并具有典型西方女性形象的文学作品以期重塑女性形象,启蒙大众。综观王尔德的喜剧创作,
不幸婚姻下的吉特鲁德和七巧
作者: 孙凯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爱玲   吉特鲁德   反叛意识   女性问题   劳伦斯   七巧  
描述: 戴·赫·劳伦斯在英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张爱玲则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位。他们对于20世纪早期各自所属社会都有细致的观察,对于男女婚恋,尤其是女性心理都有独特的见解。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儿子和情人》与《金锁记》也都拥有大量的读者,但很少有人对两部小说中有着诸多共同点的女主人公吉特鲁德和七巧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注意到这两位女性都因为不幸婚姻而由天真浪漫的少女变成了变态的母亲,因而探讨造成这种转变的外因和内因,进而对比分析她们身上反映出来的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反叛意识。 作者首先
< 1 2 3 ... 16 17 18 ... 21 22 2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