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绽绝望之花,造苍凉之境——《金锁记》与《怨女》之比较
作者: 贾杉杉   来源: 边疆经济与文化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绝望   苍凉   七巧   银娣  
描述: 《怨女》一直以来被看作是《金锁记》的改写,作品中塑造的两位女性形象虽有密切的关系,但却有着各自鲜活的形象。作者运用特有的女性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两位经历相似却又具有不同悲剧命运的"小人物",七巧与银娣。七巧身上所展示的苍凉已然上升到了一个时代的悲剧,而银娣则揭示出作为一个"普通人"最原始的悲哀。作者借用七巧与银娣的一生揭露了在漫长封建时期作为丈夫附属品的女性悲剧命运。
永未言尽的苍凉与美丽:曹七巧与顾曼桢形象之比较
作者: 曾鸣   来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比较   人性   曼桢   七巧  
描述: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和《半生缘》(《十八春》的改写本)中的顾曼桢,是张爱玲笔下两个风格迥异的悲剧女性形象。她们各自扮演的女儿角色和妻子角色具有很大差异。对两位女主人公的人性刻画进行平行探讨,可解读张爱玲的小说深层的文化心理意识。
女性悲剧形象与悲剧根源的探析:试比较繁漪和七巧
作者: 章赟   来源: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繁漪   扭曲   七巧  
描述: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七巧与曹禺的四幕话剧《雷雨》中的繁漪都是现代文学史上成功的女性文学形象,前者能让人感到雷雨般的性格,后者让人觉得梦魇般地压抑;她们疯狂也好、变态也罢,皆非本性,是封建制度的扼制、不幸的婚姻、爱的失落和母性的丧失造成了她们的人生悲剧。比较了两位女主人公的相似之处,分析了女性悲剧形象和悲剧根源,认为是她们的性格决定了她们的悲剧命运。
繁漪和七巧——两个现代文学女性形象的比较阅读
作者: 黄立华   来源: 黄山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沉沦   悲壮   繁漪   苍凉   七巧  
描述: 曹禺戏剧《雷雨》中的繁漪和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七巧都是现代文学史上成功的文学形象,她们就外表来看颇多相似之处,但实质上差异很大。蛮性和反抗与惰性和沉沦、歇斯底里与不动声色、悲壮与苍凉表现了二者之间的不同,这种不同既体现了生命存在不同的可能性,也体现了作家对于人生不同的理解。
不幸婚姻下的吉特鲁德和七巧
作者: 孙凯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爱玲   吉特鲁德   反叛意识   女性问题   劳伦斯   七巧  
描述: 戴·赫·劳伦斯在英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张爱玲则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位。他们对于20世纪早期各自所属社会都有细致的观察,对于男女婚恋,尤其是女性心理都有独特的见解。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儿子和情人》与《金锁记》也都拥有大量的读者,但很少有人对两部小说中有着诸多共同点的女主人公吉特鲁德和七巧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注意到这两位女性都因为不幸婚姻而由天真浪漫的少女变成了变态的母亲,因而探讨造成这种转变的外因和内因,进而对比分析她们身上反映出来的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反叛意识。 作者首先
张爱玲小说中七巧与霓喜形象分析
作者: 李婷   来源: 文学教育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女性小说   《连环套》   《金锁记》   形象分析   七巧   女性形象   人物形象  
描述: 张爱玲是著名的女性小说写家,在她一生的著作中,女性形象是主要的,也是塑造得最成功最亮眼的。众多的作品与人物形象中,张爱玲对《金锁记》与《连环套》是最偏爱的,文学界也特别关注这两部作品。夏志清在文学史上给张爱玲定位时,曾将《金锁记》誉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张爱玲在二十三年的沉淀之后,又重新提笔将《金锁记》改写为长篇小说《怨女》,可见她对《金锁记》恋恋不舍的珍惜。
四十年前的月亮——张爱玲《传奇》对现代女性文学的贡献
作者: 李缨   来源: 零陵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奇》   张爱玲   人性   女性意识   四十年代   婚姻   作品   现代女性文学   七巧   女性传统  
描述: “……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青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的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象朵云轩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这是张爱玲《金琐记》中一段著名的话.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上一位独具风格的女作家,崛起于上海成为孤岛,沦陷已成定局后的上海文坛,其作品宛如未经清扫的战争废墟上长出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