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海明威的恋母情结
作者: 孙雪莲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恋母情结   女人   海明威  
描述: 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在公众印象里一直被认为是硬汉作家,他本人热心打猎、拳击、钓鱼、斗牛,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也热衷于这些活动。很多评论家长期研究他的作品,认为他是憎恨女人的男人。他的多数作品着重表现了那些能在“重压之下显示优雅风度”的具有男子汉气概的“准则英雄”。但是他从来没有忽视过女性人物。在他的男子汉气概的面具下,我们也能够看到他内心的柔弱。实际上,他更渴望女人温暖的拥抱。许多人说他恨他的母亲,然而,爱和恨是不可分的,恨往往来源于爱。在他的一生中,他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女人的支持。通过分析他的一生和他
五云深护帝王家
作者: 杨裕欣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族   宋代   婚姻   后妃  
描述: 近年来,女性研究逐渐成为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在此过程中,不断涌现出了大量的相关专著与优秀论文。这些论著大都以全社会的整个妇女阶层为研究对象,但是妇女作为一个性别本就不是铁板一块的整体,她有不同阶级、不同职能、不同贡献。只有揭示出有差别的妇女的历史存在,以及性别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的复杂关联时,才能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类专门史研究提供参照和补充,甚至是矫正。宋代后妃资料除见于《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各类正史外,还散见于各种古籍文献中,包括宋人文集、笔记等。保存于笔记中的相关后妃生平史料数量丰富且可
废园里的群莺乱飞
作者: 丁宇鹰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废园   施济美   女性世界   爱情   女性解放  
描述: 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有三个女作家最引人注目:张爱玲、苏青、施济美。张爱玲与苏青现在已大红大紫,独有施济美很少被人注意。一个具有严肃的生活态度、高雅的人生追求、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作家被长年埋于地下是莫大的遗憾,让她浮出历史地表显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本文试图通过对施济美女性世界的开掘,和整个20世纪女性解放道路的梳理,显示施济美女性世界的独特性。“废园”是施济美在四十年代烽火中国的感情栖息地与灵魂安定点,同时“废园”意识又让作者在精神上处于激烈的矛盾中,寻求安定还是直面混乱,守望还是
父权制下“他者”的反抗:维多利亚·希斯洛普战争小说研究
作者: 马宏玮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他者   父权制框架   战争   女性主义  
描述: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是英国当代女性畅销小说家,她对希腊文明热爱至极,非常关注发生在希腊及周边国家的战争,意识到战争带给普通家庭的伤害,故她的大部分作品都致力于描述战争背景下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女性的命运。本文运用父权制的相关理论,对希斯洛普的三部长篇战争小说进行文本细读,通过分析作者笔下形象各异的女性形象及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他者",试图明晰作者在作品中构建出的父权制框架,并解读作者为瓦解这一框架提出的策略。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作者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个人创作情况,以及国内外学者对其作品
性别的差异化审美与消费—中国青年电影导演作品中的身体书写策略研究
作者: 许莺莺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体书写   审美   消费   性别  
描述: 本文通过对几位中国当代青年电影导演的代表作品分析,旨在探讨在当前中国电影制作和理论发展的困境之中,这些青年导演如何通过使用身体书写的叙事策略,表达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中国青年电影导演对于不同性别的审美的观念通过身体这一载体与具象化的电影语言成为电影中的导演意识的投射。本文通过身体书写叙事——人物形象塑造——其背后目的或隐含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的写作思路层层推进,身体书写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并没有摆脱传统的消费取向,无论是男权中心意识控制下的女色消费,还是女性主义尝试作出的温和抗争,都以示弱的姿态告终;而
“小男人”群像研究:论王丽萍家庭伦理剧中的丈夫形象
作者: 马爱存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庭伦理剧   王丽萍   原因探讨   小男人  
描述: 家庭伦理剧一直是电视荧屏的宠儿,占据着电视荧屏的大片江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十足的女人戏,也不遗余力的塑造了各类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的女性形象。相比于女性形象,男性形象的塑造也都凝聚着编剧们的心血,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男性形象,同样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类似于宋大成、张大民、宋建平、刘易阳、余味等出现在家庭伦理剧中的男性形象,都在荧屏之外引发了观众热烈的讨论。男性形象或者丈夫形象的成功塑造也是吸引观众收视的制胜法宝之一。纵观家庭伦理剧,从之前说一不二、拥有家庭主导地位的“家庭霸主”,到现在火
《人民日报》社会性别意识话语分析
作者: 黄云琴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批评性话语分析   人物典型报道   社会性别意识   刻板印象  
描述: 本研究在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指导下,通过对《人民日报》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人物典型报道的细致梳理和文本分析,应用“命题”、“称谓”、“及物性”等相关CDA分析工具,结合语料库语言学、社会学、新闻学研究方法,廓清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大致状况,了解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日报》女性形象整体概貌和蕴含其中的社会性别意识,揭示我国媒体在人物典型报道中的社会性别意识偏差,并以此为鉴,建议媒体在报道女性时应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
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姐妹历程
作者: 陆泉枝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治   姐妹   父权   莫里森   种族  
描述: 作为非裔美国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1931-)在她的创作实践中以话语作为手段,字里行间流露着黑人作家的政治责任感和文学使命感。在1993年的诺贝尔获奖致辞中,莫里森以“手中之鸟”喻示语言,告诫作家和读者要警惕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由于不负责任或机构审查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和潜在暴力。因为作者深谙这个道理,即语言就是力量,即可以创造,也可以毁灭。尽管莫里森从未公开承认自己是个女权主义者,但从她目前所创作的九本小说和撰写的两部文学评论集中,我们不难发现黑人女性人物不仅被前置于她的作品之中,而且处于绝对地位。作者正是以
追寻自我
作者: 贺安芳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我   温迪·华瑟斯廷   追寻   女性人物  
描述: 作为一位自始至终关注女性命运的剧作家,温迪·华瑟斯廷在美国当代戏剧舞台上的成就不同寻常。第一部作品《不寻常女人及其他》(1977)在外百老汇初次公演后迅即在PBS的“戏剧在美国”上映。紧接着,美国上千所高校上演了该作品。《难道不浪漫》(1981)先后在凤凰剧院和剧作家地平线演出,颇受好评。《海蒂编年史》一举摘走89年度普利策戏剧奖和托尼奖,使华瑟斯廷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同时荣获这两项殊荣的女性剧作家。九十年代初创作的《罗森韦格姊妹》(1992)在百老汇和地方剧团也大获成功,被外评论家界(Outer Crit
消费主义时代的爱情神话:穿越剧的性别叙事策略研究
作者: 武琼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穿越剧   性别叙事   消费文化   女性主义  
描述: 穿越剧作为新兴剧种,近年来在中国内地非常盛行。随着《宫锁心玉》、《步步惊心》等电视穿越剧的播出,这种题材的作品受到了大众的热捧,尤其受到年轻女性观众的喜爱。这与家庭题材电视剧的主要受众(家庭主妇)存在较大区别。因此,对穿越剧的性别叙事研究具有独特价值。本文从热播的穿越剧入手,研究它独特的叙事模式和叙事策略如何对女性观众产生影响。讨论穿越剧的流行迎合了怎样的大众审美趣味,以及带来了怎样的社会问题。第一章首先梳理了中国香港、台湾、大陆地区的穿越剧发展情况,介绍了近几年中国内地穿越剧的红火程度。并结合电视剧的类
< 1 2 3 ... 12 13 14 1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