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欧洲华人妇女代表聚集比利时,共谋发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海外华文教育动态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家   华人   欧洲   布鲁塞尔   聚集   妇女代表   妇女组织   比利时  
描述: 来自欧洲18个国家的300多名华人妇女组织代表当地时间23日晚会聚比利时布鲁塞尔,交流经验,谋划未来,表示要继续为居住国及祖(籍)国的发展做贡献。
挖掘女性生命的意蕴:论铁凝独特的叙述视角
作者: 张芙蓉   来源: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超性别意识   视角   铁凝  
描述: "视角"是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一个基本的方法论概念,意为从一个特定的观察点或角度切入文本所能看到的东西。铁凝是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罕见的把女性意识和超性别意识高度统一的作家。她既认同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又对人本主义的个性自由思想充满向往。她不愿站在狭隘的女性意识的背景下,而是以超越"性别"意识、淡化或隐蔽女性意识,以与男人同样的胸怀和视角看待世界和文学,真正与男性作家站在同一个高度上对话,形成自己的话语权。
古英语史诗《贝奥武甫》中积极主动的女性形象
作者: 陶丽丽   来源: 山东科技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积极主动   《贝奥武甫》   女性形象  
描述: 对古典盎格鲁萨克逊鸿篇巨制《贝奥武甫》的研究古来有之,研究者自来趋之若鹜,队伍不断壮大。进入20世纪以后,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也开始被借鉴到《贝奥武甫》研究中。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部史诗的文学研究一般集中在男主角的男性英雄形象和其中基督教与异教文化的相互冲突与融合等方面,而对女性在当时的盎格鲁撒克逊社会和文本中的形象和角色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在国外,对史诗中女性形象和角色的研究分两个阶段:1970年以前,女性多被认为处于被动和从属的低下地位;1970年以后,女性形象在研究者看来则具有能和男性平分秋色的积极主动和
女性的沉沦与抗争:从白流苏和曹七巧说开去
作者: 苑海静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爱玲   压迫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抗争  
描述: 张爱玲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是一座“孤岛”,张爱玲在这孤岛中横空出世,以其横溢的才华,征服了众多读者,也引起了文艺批评界的注意。波伏娃说:“女人是逐渐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男性仍旧是世界的秩序中心。作为主宰者,男性不但把女性置于文化和社会结构底层,而且男性享有意识形态话语权,他们毫不费力地在文化领域拥有了文化符号体系操纵权、话语理论创造权和语言意义解释权。女性的从属地位在父权权力架构中被定位,提供满足男人在权力文化和生理上的各种欲望。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现状,
略论女性身体与民国上海“摩登”文化意象的关系
作者: 邢婧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身体形象   民国上海   文化意象   月份牌   摩登  
描述: 月份牌——民国时期兴盛于老上海的广告招贴画,如今不仅成为有关老上海的热门收藏物,也在众多学者对其关注的过程中成为上海地方性文化的标识物之一。本文旨在从月份牌中所反映的民国时期上海女性形象的变革这一角度来分析月份牌摩登女性形象产生背后女性自我觉醒与认同的发生,进一步说明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使“摩登”成为民国时期上海文化关键词之一。本文尝试结合城市文化意象理论以及运用文化人类学、图像学、社会学等方法阐释月份牌摩登女性身体形象作为上海城市文化意象的合法性。伴随社会转型期,在民族国家政府、知识分子、大众以及带来消费文
严歌苓小说女性意象群中的三角系列及其“身份书写”
作者: 冉春芳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身份   严歌苓   意象群  
描述: ”三角系列作出勾勒:为某种崇高理想舍弃自身一切、英勇奋斗、坚强克己的“圣女”形象;挣脱或逃离“异化”的“理想”教条规诫,追求个体生命价值与个性解放但又面对现代性悖论处境的“叛”形象;身处卑微、受苦受难
透视生命: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女性美
作者: 万坤焱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到灯塔去》   生命     女性主义   弗吉利亚·伍尔夫  
描述: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现代小说家,她的半自传体小说《到灯塔去》是作者为追忆逝去的父母而作,作品成功演绎了拉姆齐一家人的生活,涉及爱情、婚姻、生命、死亡、女性权利等多个主题,蕴涵了深刻的人文思想和丰富的文学价值。本文以作品所展现的女性人物“美”为研究中心,探讨作者对女性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深刻见解和认识,并由此对艺术及生命的思考,为理解该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提供给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美兼具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双重特性。然而长期以来,受到自然、历史、社会文化等多种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女性美在众多
简论池莉小说的世俗化特征与女性意识
作者: 李翥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池莉   女性意识   世俗情怀   嬗变  
描述: 池莉的小说大多取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 呈现出生活的本真状态。她总是站在平民的立场上看待一切和评价一切, 她的作品中总是有着浓厚的平民情结,无处不渗透着她的世俗情怀。其小说主要通过对琐碎日常生活的书写,对知识分子的贬抑,和对爱情神话的消解来体现这种世俗关怀。值得注意的是,池莉的小说还塑造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尤其是那些张扬生命,具有很强自我意识的女性。她们普遍自尊、自强,从烦恼不断的人生中做出务实的选择,表现出她们适应环境“不屈不挠的活”的生存能力。池莉执著于探索女性的价值取向,寻找属于女性的生命视野,
凤凰涅槃:论亨利詹姆斯三部小说中的女性成长历程
作者: 朱丽艳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重生   成长   成长小说   自我  
描述: 亨利•詹姆斯是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和评论家。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因此也受到众多的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詹姆斯以他笔下描写的女主人公著称,对他女主人公的研究有很多,角度也各式各样,但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成长却很少有人涉及。 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视角,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作者生平,分析亨利•詹姆斯的三部小说《黛西•米勒》、《华盛顿广场》、以及《贵妇画像》中的女主人公的生活背景和经历,论证詹姆斯的三部小说属于美国成长小说的范畴,并深入
明末清初小说、戏剧中的“另类女性”研究
作者: 米春花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另类女性   悍妒   小说戏剧  
描述: 17-18世纪,一批题材独特的文学作品,如《歌代啸》、《狮吼记》、《醋葫芦》、《连城壁》、《醒世姻缘传》等相继步入文坛。至此,一族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另类女性”——冠为“狮吼”、“鸠盘荼”的悍妒女性族群,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空前活跃。其与时下“才子佳人”小说中的淑女佳丽鼎足而立,竞相媲美、各领风骚。当女性“悍妒”与男性“惧内”这种“畸形”社会现象,第一次成为文学艺术的表现素材,广泛流播于俚巷市井,势必在自古以来坚守以“夫为纲”的17-18世纪中国古代社会掀起轩然大波。这股浪潮不只是对其时代正陶醉于“三纲五常
< 1 2 3 ... 122 123 124 ... 265 266 26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