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意识在民族唱法中的体现
作者: 汤杏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女性意识   民族唱法  
描述: 民族唱法作为中国三大唱法之一,极具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但却又饱受争议,如唱法的争议、命名的争议、演唱者表演单一的争议,以及最为人熟知的“千人一声”。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声乐作为专业学习内容,并登上各种类型的晚会以及比赛的舞台,这一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也日益凸显。女性参与民族唱法与民族唱法的争议性问题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女性意识在其中也起到极大的影响。女性意识的提出是随着西方女权主义的发展而来的,由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不断发展壮大,其日益完善的理论系统也随之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领域得到认可和借鉴,社会性别理论便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本土化初探
作者: 宋永华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双性和谐   文本解读   躯体写作   批评实践   本土化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描述: 作为一种从西方引进的批评模式和流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本土化经历了一个由拒绝到认同到逐步发展的过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初入国门之时遭受了一定程度的质疑和冷遇,女性主义学者们对于这种全新的文艺理论保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之后随着对女性主义译介的深入,这种状况渐渐得以改观,这种外来理论逐步找到了与中国本土文学研究的某种契合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既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方法,又立足于本土文学实践的基础上稳健扎实地发展起来。 论文首先论述了由于中西方文化语境的差异,产生于西方背景下的女性主义
宫本百合子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伸子》《两个院子》《道标》为中心
作者: 李芬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伸子   多计代   女性解放   素子  
描述: 宫本百合子(1899年2月13日-1951年1月21日)是日本著名小说家,日本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代表,战后民主主义文学的旗手。在日本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7岁凭借《贫穷的人们》登上文坛,被
论《流沙》中非裔美国女性主体性的建构
作者: 何乙曌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内拉·拉森   主体性   美国黑人女性   身份   《流沙》   性属   种族  
描述: 作为第一位获得古根海姆基金会(Guggenheim Foundation)创作基金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内拉·拉森成为哈莱姆文艺复兴的重要人物之一。拉森的作品深切关注美国非裔黑白女性混血儿的生存现状以及她们的抗争历程。在其代表作《流沙》中,拉森探索了白人主流价值观对美国非裔女性形象的扭曲和变形,在抨击种族歧视的同时也鞭笞了性别歧视,文化霸权和家庭因素对黑人妇女的影响。她从种族、性别、文化和家庭等多重维度深刻揭露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其主体意识建构所遭受的重重压力。由于无法在双重的种族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归
教育学类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某部属师范大学的分析
作者: 何浠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研究生   就业   对策   原因   教育学类  
描述: 属院校的教育学类研究生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得出的数据从个人及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政府因素四个方面来研究造成教育学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的比较
作者: 黄桥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统一战线   妇女运动   解放道路   全面抗战  
描述: 中国自近代以来,由于妇女自我意识的的觉醒,开始了要求改变自身状况,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获得和男性平等地位,平等权利的妇女解放运动。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具体历史背景的差异,各个历史时期的妇女运动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在共同抗日的基础上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妇女运动的主要内容,也由国内革命战争的组成部分变成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时的妇女运动,要服从于整个抗日战争的要求。由于在在国共两党的基础
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及叙事策略研究
作者: 彭珺洁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忆   女性意识   主题   叙事   女性主义  
描述: 本文从外国文学思潮和中国作家创作的关系角度,以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为背景,对中国当代女作家王安忆作品的女性意识从主题和叙事策略的角度进行文本细读,并就其形成原因进行探究和分析,重点关注王安忆是如何在抗拒中实践着对女性主义理论的某种程度的认同,以及在认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的改造。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要概述王安忆作品的研究现状,阐明研究对象,界定与本文相关的几个概念,描述本文的创新点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正文。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王安忆小说中女性
刻板印象的反叛:评谭恩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作者: 郭冬玲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颠覆与重塑   刻板印象   谭恩美   中西文化交流   后殖民视角  
描述: 该文从后殖民及文化交流的视角分析了美国白人文学中存在亚洲刻板印象的实质及其危害性,并在对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作品细致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谭恩美塑造的中国女性形象对刻板印象的颠覆.论文首先在第一章中回顾了整个华裔美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谭恩美在
从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女性悲剧生存状态研究其女性主义局限性
作者: 李佩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曼斯菲尔德   悲剧生存状态   短篇小说   女性主义局限性  
描述: 巧妙而娴熟地将现代主义写作手法运用于其大量文学创作中。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涉及人物群体多种多样:青年和老人,男人和
声音与权威:从女性叙事学视角看《觉醒》中的女性角色
作者: 余小芳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权威   《觉醒》   叙事声音   卡特·肖邦  
描述: 卡特·肖邦,美国十九世纪女作家。以擅长短片小说著称,其小说大多以美国新奥尔良为背景,一开始她被视为美国南部乡土作家。1899年肖邦出版了她的第二本小说,长篇小说《觉醒》,这部作品是肖邦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它讲述了一个深感不幸的已婚妇女与时代赋予她的命运以及婚姻给予的束缚抗争的故事。她不惜一切代价,乃至自己的生命,不断追求自身自由和艺术的完美。这部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谴责,同时代的评论家们认为这部作品粗俗,病态,另人毛骨悚然。但在肖邦去世后的十年后,很多专家重新阅读该作品,并重新发现作品的价值。历
< 1 2 3 ... 11 12 13 ... 21 22 2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