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女性主义批评“双性同体”理论研究
作者: 李路平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双性同体”   女性主义批评   性别批评   超性别意识   “男/女”二元对立  
描述: “双性同体”(“androgyny”)亦称“双性共体”或“雌雄同体”,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生物学意义上的“双性同体”是指在同一生物体上既存在雄性性器官,又存在雌性性器官,即生理结构上的雄雌两性的混合体。在心理学上,“双性同体”则指同一个体既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与细致等人格与性格特征,女性主义者借此与男性中心论的单一批评标准相对抗,而且也可看作是对性别二元对立进行解构的一种最初尝试,表达对两性平等的追求与两性和睦相处的愿望。弗吉尼亚•伍尔夫在
寻找黑妈妈的花园
作者: 庞兆萍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双性和谐   角色缺失   黑人女性   母系传统   大地母  
描述: 二十世纪的美国,很多非裔女作家用深情的笔触描写了她们的母亲。这些黑人母亲处在性别、种族、文化的三重限定中,但她们以母性柔韧的品格、生活的智慧、自由的心灵顽强面对这一切。本文选择在二十世纪的文化背景下,黑人文学集中繁荣的时期,对黑人母亲的形象做了一个历时梳理。论文第一章论述了世纪初到二、三十年代作品中传统保守型母亲;第二章是关于四十至六十年代奋争型的女勇士,她们都不愿屈服于主流文化,唱出抗争之歌;第三章探讨了七八十年代以来的作家群创作的多样化母亲形象,包括安吉罗和塔德米作品中女性之家的母辈形象和沃克小说中母
《花间集》语言研究
作者: 汪红艳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花间集》   感觉语言   比较   语言本体   艳诗   心灵语言   柳永词   二主词  
描述: 《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文人词集,它集音乐文学、女性文学、文人文学、地域和时代文学于一身,这些文学特色都在《花间集》的语言中得到鲜明的体现。“上篇”讨论《花间集》自身的语言特色。《花间集》重感官刺激,它将眼、耳、鼻、舌、身的感觉都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积淀丰富形象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语的超常组合、比喻通感手法以及表现节奏旋律的连绵词、音步、押韵及韵脚的选择、四声的安排等语言手段被充分调动起来。《花间集》运用这些感觉语言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形象柔美艳丽、声响和谐优美而又香软凄冷的花间世界。《花间集》重外部感
從宋词看宋代女性的生活
作者: 丁群   来源: 四川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活   文化   宋词   女性  
描述: 宋詞是一種女性文學。一方面是因為它的題材内容集中於表現女性生活以及與女性相關的男女情愛,另一方面则是指由這種内容題材所決定的綺麗風貌和陰體性。由於宋詞中與女性相關的材料的豐富性,本論文力求文廣泛佔
五0年代女作家的异乡书写:林海音、徐钟佩、钟梅音、张漱菡与艾雯
作者: 许婉婷   来源: 清华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湾书写     异乡   反共文学   怀乡文学   年代女作家   女性文学  
描述: 教條?陰感性的書寫特質構成互為表?的象徵體系。反共?懷鄉文學政治意圖的標舉與現實生活的游離,致使五0年代台灣文學備受論者批評,視之為空白荒蕪,然近年來亦有學者另闢蹊徑,以女作家的群起現象與女性文學
女性暴力犯罪研究
作者: 闫巍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暴力犯罪   犯罪学研究   女性学  
描述: 女性犯罪是破坏家庭和谐及社会稳定的主要原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女性犯罪已经成为犯罪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犯罪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其中女性暴力犯罪的蔓延和攀升是特点之一。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关注男性暴力犯罪,没有把柔弱的女性与残忍的暴力犯罪相联系,女性暴力犯罪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面对我国女性暴力犯罪急剧上升的趋势,对女性暴力犯罪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是前言部分,提出随着女性暴力犯罪不断增加,必须重视其特点和诱发因素
论李清照个性心理的复杂性
作者: 王沛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清照   婉约   个性心理  
描述: 李清照是宋代以婉约著称的女词人,但从她诗、词、文的创作中我们却看到她的个性心理是具有复杂性的,柔婉之中又不乏阳刚之气。本文主要探讨这种复杂性的成因、具体表现、与同代女词人朱淑真的不同,以及对女性文学的启示。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章 从李清照所处的社会时代特征、家庭生活背景、齐鲁文化这三个方面分析她复杂个性的成因:宋代兴盛的理学,纳妾制度、狎妓之风,对女性不公正的刑法,尤其是民族灾难、社会动乱,以上四点是形成李清照复杂个性的社会因素。其父李格非在文风、人品方面的特点和其夫赵明诚与她之间的
抗争之路与禁锢之锁.:从女性文学角度看四十年代丁玲与张爱玲作品
作者: 杨家慧   来源: 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女性文学应是指女性作家所写的反映女性生存处境和思想状况的作品,它的核心是女性作家用她们所特有的细腻柔美、富有感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揭示和描绘女性生存状态和女性意识。本文拟从女性文学角度来考察四十年代的丁玲和张爱玲的作品,分析她们对女性问题关注点的不同,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差异,及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进而确认二人在中国女性文学中的地位。
超越边界:玛丽·雪莱小说主要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王隽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玛丽·雪莱   超越边界   重书历史   家庭政治   女性形象   普遍正义  
描述: 在被埋没了一个多世纪之后,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雪莱(1797–1851)近年来开始受到西方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在中国对她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其作品所体现的伦理哲学总是晦涩难懂,玛丽·雪莱对罗曼蒂克的理想主义及个人主义中隐藏的破坏与悲剧因素的批判态度却清晰可寻,对在这二者并存的社会生活中的女性命运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她的思想精髓可透过其小说的主要女性人物大致捕捉到:在珀西走进玛丽生活不久,她的创作生涯也随着她的传世之作《弗兰肯斯坦》揭开了序幕。在这部哥特式科幻小说中,玛丽·雪莱创作了一位可爱、勇敢的阿拉伯女性莎菲。玛丽·雪莱对莎菲凭借果敢与勇气跨越语言、地域、种族与性别界限的反抗形象的塑造,使她与这部作品中那些自困于精神“内室”的柔顺女性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做出自我的选择仅仅只是第一步,此后颠沛流离的生活和亲人幼子的相继离世迫使玛丽·雪莱认识到现实的力量与残酷。然而,逆境却使她的笔锋更为犀利。在她的下一部作品《玛蒂尔达》中,玛丽·雪莱重写了失乐园的故事,揭穿了乐园幻象的本质,在否定残缺的乐园的同时也否定了同样残缺的反叛者撒旦。然而这部极具独创性的作品因为乱伦与弑父的主题直到玛丽·雪莱死...
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意识探析
作者: 王志勇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淑女观   南方父权制   贞操观   女性形象  
描述: 勿容置疑,女性形象在福克纳的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在他一生所写的众多长篇和短篇小说中,福克纳塑造了一系列形象各异、耐人寻味的妇女形象,可谓无所不包。从上流社会的名门之女,到普通女性,再到下层黑人女性;从守身如玉的贞女到放荡不羁的浪女;从纯洁可爱的淑女到心如毒蝎的恶妇;从逆来顺受的怨妇到叛逆、追求自由的烈女,福克纳都有触及,而且栩栩如生,入木三分。作为一个热切关注人类命运的作家,福克纳对那些熬得最苦的南方女性倾注了复杂的感情,作者的创作思想、价值观念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她们的身上也得到了最充分、最完美的体现。本文首先从心理分析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对福克纳几部女性中心小说进行探察与分析,将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分为三种类型,并分别予以阐述。一类是以凯蒂为代表的为福克纳所钟爱的女性,她们有些堕落但善良,她们温柔但叛逆,她们不守妇道,追求自我,是人性的象征,是福克纳的“最爱”;第二类是以艾迪为代表的母亲形象,她们自私,虚无,冷漠,精神空虚,性格复杂,充满矛盾,且充当南方妇道观的卫道士;第三类是以潭波尔为代表的堕落女性,她们游戏人生,自甘堕落,将南方父权制所定格的淑女观反叛到极点。其后,本文将重点探讨导致南方妇女命运悲剧的南方父权制以及贞操观与淑女观。福克纳在他那卷帙浩繁的作品中描述了形形色色的南方女性,在这些女性中,她们绝大多数内心骚动不安,她们的灵魂为各种情欲所驱使、煎熬,却又为各种枷锁所束缚、压
< 1 2 3 ... 31 32
Rss订阅